2012-08-22 01:16:04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群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胡群 发自北京
中国银行领域风险因素正在上升。目前已公布的上市银行2012年半年报显示,5家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全部出现上升,不良率大部分上升。
监管部门早在年初便对愈发严峻的不良贷款做了预估,并出台政策。财政部、银监会在今年2月下发文件,为盘活金融企业不良资产,促进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出台了《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据记者从某AMC(资产管理公司)资深管理人士处了解到,虽然资产管理公司已做好准备,但除了少数中小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外,大型金融机构无一家开展此项业务。
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上升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实现低位“双降”。截至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年初减少57亿元;不良贷款率0.96%,比年初下降0.17个百分点。同时,拨备覆盖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时至半年节点,情况已然比年初严峻得多。8月15日,银监会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的数据,尽管不良贷款率为0.9%,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升至4564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85亿元。就目前公布半年报的5家银行来看,不良贷款总额增加了48.48亿元。
7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受经营环境和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景气度下降,银行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部分机构逾期贷款占比明显上升。
对此,某资深AMC管理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全国银行业不良资产4500多亿元,这个数据很值得质疑。地方融资平台就有10多万亿元,地方政府没钱还,大部分都是转期,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地方融资平台大部分贷款都是不良,绝对不是不到1%的不良率。”
今年四月份,IMF曾在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称,“在增长疲软而房价下跌这一尾部风险情景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攀升至高达8%”。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不赞同IMF的结论,他认为IMF认为的“增长疲软而房价下跌”的前提目前尚不成立。“即便统计有问题,银行业的不良率翻一倍达到2%,目前的拨备比为2.5%,仍可以覆盖风险。即便在中国金融重灾区,温州市银行业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也只是2.69%。”
大行转让不良欲望不强
广发银行曾于5月初及7月初分别公开竞价出售不良资产,但国有大型银行并未有相关行动。
“银行不良资产正快速攀升,当银行自身难以承受时,自然会考虑AMC,目前中小银行已有批量转让的案例,但大银行尚未开始。”上述AMC管理人士称。
剥离转让银行不良资产,在国内已非首次。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5年5月,中国银行业累计剥离转让不良贷款2.4万亿元。
虽然这波经济低潮期,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但基数较大,不良贷款余额仍较大。现在不良率0.9%,不良余额为4500多亿元,如果不良率真如IMF预测的8%,则不良贷款总额将不低于3.5万亿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银行不良资产转让已成章法,当年总量更大,目前银监会出台的政策是制度进一步完善。
但宗良同时指出,目前各家银行不良率相对较低,即使一些贷款形成不良,在总量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也不必批量转让,内部处理将比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效果更好。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大多数大型银行机构并未采取批量转让不良资产的措施。
“银行可以用盈利冲,为什么要剥离给AMC?”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嵩认为目前银行拨备足以应付不良资产。
对于用盈利对冲不良资产?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指出,银行对于法人企业的坏账,很容易确认,可以冲销;但银行仍有相当比例的贷款主体不是法人,则只能出售资产管理公司。
“会计层面上的坏账未必是实质上的坏账。由于近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很多企业很难如期偿还贷款,在会计层面上,这些逾期贷款将可能成为坏账。一旦经济形势转好,企业正常运行,银行极有可能回收这部分贷款。所以相当一部分银行不愿将不良资产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鲁政委称。
潜在批量剥离尚存
金融机构转让不良资产一直存在,但自上两次大规模剥离以来,都是AMC与各金融机构(以城商行、信用社为主)自行商谈的收购,大型国有银行的后期出售比较少,总行始终未做过统一安排。
上述AMC内部人士指出,虽然银监会年初就下文,但银行不启动,AMC想启动也启动不了。“主要是国家政策层面不希望这些不良贷款从隐性变为显性。大银行还在观望,他们盘子大,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的。”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光靠内部消化和对外剥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实体经济发展和银行的日常风险控制。在经济回落时,银行不良资产一般会增加,政府及金融机构虽然没有很准确的预估,但对经济周期大致走向,是可以预测到不良资产会提升的。近期,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行的拨备覆盖率均有所上升,这是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预期。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