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栏

每经网首页 > 专栏 > 正文

张茉楠:调经济结构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

2012-07-14 01:34:08

每经编辑 张茉楠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在内需不振、外需乏力的影响下,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较一季度回落了0.5个百分点,并创下近3年来最低单季增幅。不过中国经济并未出现此前一些人担心的“硬着陆”,在财政货币政策不断加码的合力下,经济继续探底的势头会得到遏制,三、四季度宏观经济将会呈现企稳态势,全年实现8%左右的预设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

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短周期见底在即,但难改长周期放缓的趋势,而且,经济有自身运行周期,考虑到政策的迟滞效应,如果政策大力度加码很可能从政策预调、微调演变为未来的政策超调。大剂量政策刺激的后遗症太大,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和接受中国经济的减速,因为无论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大格局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

中国经济总体进入了 “着陆期”。事实上,作为赶超型经济体,中国经济两位数的增长是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以及数量扩张的“要素驱动型”模式实现的。20年前,通过市场开放中国很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创造出规模巨大的全球化红利。然而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中国“大进大出”的模式受到了冲击。

从内部来看,首先,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步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这就预示着现代工业部门已经不能再用 “不变工资制”来吸收“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动下逐步回补,这样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回报率将持续下降。

其次,伴随着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再配置的进程趋于尾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将趋于减速。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达到46.9%,超过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的历史峰值。据此判断,第二产业很难再出现大的扩张,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将会出现下降。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放缓。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预计今后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左右,很难再现“九五”、“十五”期间每年1.35~1.45个百分点的增幅。

中国经济将告别以往两位数的增长,从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运行。过去十年,中国经历了超高速增长,年均GDP同比增速达10.48%。“九五”、“十五”和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年均计划目标分别是8%、7%和7.5%。然而,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由高储蓄-高投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扩张正发生趋势性改变,过度工业化、过度依赖出口、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持续,突破增长模式陷阱已经变得异常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往那种两位数增长已不可维持,也不应维持。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速度降下来的同时,把质量提上去”。中国经济最大的经济风险到底是什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短期内,增长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难以改变对GDP的顶礼膜拜,对以往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被低增长质量的“锁定”,我们最担心的是经济结构调整不过来。

中国必须下决心作出深层次调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必须加快要素结构升级,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当然,在整体要素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结构调整也不要过于剧烈,这样可以避免在“要素红利”形势逆转下,比较优势出现真空的状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留给中国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