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3 01:05:29
项峥
近日,据媒体报道,为消除银行不规范经营和无序竞争,银监会日前下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禁止银行设立时点性规模考评指标,以控制银行时点经营冲动。《指引》的出台,可谓是切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的要害。
虽然经过股份制改造和现代公司治理改革,但我国商业银行追逐规模的传统经营模式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在规模目标指导下,做大存贷款规模,年年压指标,层层传导,时点冲动,这些符合银行经理层的利益最大化。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若不对存贷比监管指标进行改革或取消,要想通过《指引》完全改观商业银行经营时点冲动,说易行难。
存贷比不超过75%的监管指标若不改进或进而取消,恐难遏制商业银行冲击月末、季末和年末时点的冲动。存贷比监管指标是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一个特色指标,主要是为了抑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并在《商业银行法》及其修订稿中得到进一步确认。且不说存贷比指标是属于流动性监管指标或是风险监管指标,客观来讲,对银行盲目经营扩张是一个有形的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但存贷比监管指标引导商业银行时点冲动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存贷比监管指标本身就是时点指标,又与存款和贷款直接相关。在商业银行存贷比与监管上限有差距时,这种影响尚不明显。可是一旦接近监管上限,这种影响就非常明显。因为只有通过做大时点存款规模才能满足监管要求。
为做大时点存款规模,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大量吸引其他行存款资金。这种竞争手段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模式下,所有银行均进行理财产品发行,急剧放大了个别银行的时点冲动,而这种情况今年尤为明显。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总体放缓,存款市场的竞争极其激烈,进而商业银行时点冲动更加明显,导致上半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大起大落。统计数据显示,3月全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4月减少4656亿元。特别是,上月存款明显增长,下月初金融机构存款急剧流失,月末又有回流。但需要注意的是,理财产品业务本身并不减少商业银行体系可以运用的资金总量,只不过是将一般性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在现行金融统计制度下,同业存款不纳入各项存款,也不被纳入存贷比指标核算范畴,由此造成金融统计数据的剧烈波动。
综上分析,若不扩展存贷比监管指标中存款的内涵,将同业存款视为一般性存款计算存贷比指标,或者修改《商业银行法》一劳永逸地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要想完全杜绝商业银行时点经营冲动,恐怕阻力重重。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