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IPO

每经网首页 > IPO > 正文

倡导价值投资需减少股票稀缺性

证券时报 2012-06-04 09:01:30

 

每天使用“投资”一词的人们,对“投资”的理解不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养鸡下蛋是投资,买卖房产是投资,去银行存钱或买理财产品是投资,买卖古董字画、邮票纪念币是投资,买卖红木家具和紫砂壶等东西也是投资……对于金融投资机构来说,买卖股票债券乃至几个月之后的小麦玉米等还是投资。

为避免在名词上过多的争执,我们姑且承认上述所有活动都是投资。众多“投资”活动中,大体上可以找到两类极端的模式:

第一类投资以获取未来投资标的本身所产生的现金流为目的,典型的代表是固息债券。

第二类投资着眼于物品的稀缺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升值潜力,古董字画邮票等等都是此类投资的典型代表。这一类投资标的本身不能产生任何现金流,其价格完全取决于稀缺性。

现实中其他投资标的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位置。也就是说,它们或多或少能产生一些未来现金流,同时也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稀缺性,从而具备“收藏品”的某些特质。另外,一个投资标的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极端迁移到另一个极端。例如民国时期的一些军需公债,在发行之初本来是固定现金流的债券,但是留传到现在,却又变成了收藏品市场上的宠儿,物以稀而贵。

金融市场上也存在类似现象。例如,股票因能获得企业盈利的分配,毫无疑问具有“类债券”的某些特征;在投资学教科书里,市盈率及企业盈利增长等因素都是评价股票价值的重要指标。但在资本市场上,我们常看到某些股票由于流通盘较小、具备某些特殊概念,容易吸引大量投资者关注等因素,价格大幅高于企业盈利所能解释的水平。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于投资者素质不高,斥为“投机”、“博傻”;但换一个更广阔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却恰恰是该种股票稀缺性的反映。如果买卖古董字画可以称之为投资,那么炒作概念独特的小盘股票也未尝不可作为投资但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投资和愿意参与其中的市场。

其实什么是“投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哪种“投资”。如果我们希望股价能大体上反映企业的盈利和增长前景,从而合理地引导资源配置,那么努力方向就应该是尽可能减少股票的稀缺性,从而降低由此带来的“收藏价值”。反之,如果上市身份就具有高度的稀缺性,那么企业盈利对于股价的重要性就会下降。

(作者系鹏华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

责编 何剑岭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