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每经网首页 > 评论 > 正文

张茉楠:靠“大宽松”解决危机是最坏模式

2012-04-21 01:01:52

张茉楠

眼下,全球危机的最坏阶段似乎已经过去。然而,世界经济并未真正摆脱危险循环,全球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根本没有解决,经济局面依然很脆弱。值得注意的是,各国指望“大宽松”解决危机也许会是最坏的模式。

站在全球经济脆弱的边缘,各大经济体发出支持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尽管美国经济数据频现利好,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均衡性为未来走势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伯南克也表示,“美国经济还远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从欧洲的情况看,衰退已不只是边缘国家的专利。边缘国家进口需求的下降,已经导致核心国经济增长放缓,而削减债务的长期压力也令经济增速受限。

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增长的“同步放缓”。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2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以中国、阿根廷、巴西、印度等11个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呈现出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持续等趋势。

事实再次证明,全球经济脆弱的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经济失衡和结构性危机,这些问题并没有通过政策刺激得以解决。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出台规模空前的救援措施,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政府担保的金融业救援行动,资金估计为20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GDP的30%;为应对经济衰退,2008年~2010年,全球财政刺激措施总规模达2.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4.3%,但这些救援措施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短暂的。

为应对危机,全球央行都转向宽松模式,除了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大量购买资产,新兴市场央行也在扩张资产负债表。近期,为了防止经济大幅放缓,抵御欧债危机对出口的冲击,印度、巴西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央行开启降息通道,这意味着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开始出现转向,未来新兴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一起走向全球新一轮的变相刺激和宽松政策。

其实,全球并不“差钱”。2008年至今,美元流动性增长了2.3万亿,全球广义货币供应M2已接近60万亿美元。市场感到流动性紧张主要是因为债务危机下的金融“去杠杆化”和市场的“去风险化”让这些流动性“藏”了起来。IMF最新报告指出,欧元区金融状况仍紧张,今年欧元区主权及银行面临巨大再融资压力;银行去杠杆化压力仍大,未来两年银行资产负债表须缩减2.6万亿美元资产。因此,2012年主权债务的“堰塞湖效应”还将是困扰全球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所在。

可以预期,美欧货币政策将在很长的时期内维持宽松,以保障债务融资的低成本和流动性。然而,超低利率水平延续时间过长,可能延误发达国家本应采取的结构调整的措施,这很可能让本已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兴经济体承受更大的负外部性,继续推高通胀。同时,美欧经济不稳定性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同步化,传导至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也可能从新兴经济体回流到发达国家,造成前者新兴市场汇率的大幅波动,私人部门负债迅速增加,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全球经济绕了一大圈又兜了回来。现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让位于经济增长。在全球负利率以及继续释放流动性的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农产品等并不排除重拾升势的可能,必须警惕全球通胀可能卷土重来。对于中国,苦苦坚守的稳健政策底线,在保增长面前是不是已经被突破了呢?央行负责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已经表示,下一步将适时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到期释放流动性等多种方式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特别是对因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而存在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将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不能忘记2008年那轮宽松刺激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依然在发酵,更不能打破在保增长与抑通胀之间已经取得的“微平衡”。从今年形势看,尽管通胀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但压力依然存在,一旦政策放松可能使原来的调控努力付诸东流。(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