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愈上涨愈缩量 解码反弹行情“新思维”

2012-02-18 01:13:36

在股指期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待如今的股市,需要用新的思维去审视和把握,同时,也需要新的对策。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笛    

每经记者 赵笛

量能陷入僵局,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叩首。俗话说,股价的上涨需要靠量能的配合,即“量在价先”。但在当前,量能并没有给市场多少好脸色看。

虽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点位颇具吸引力,一季度行情值得期待,但因为各种原因,量能仍无法有效放大。

然而,市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缩量,并不一定表明多头就没有倾尽所能。在股指期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待如今的股市,需要用新的思维去审视和把握,同时,也需要新的对策。

/市场/

换手率惨淡大盘现缩量反弹

自2012年1月6日上证指数达到2132点以来,指数已经反弹了近10%。随着指数渐现多头排列,上行的趋势越发明朗。然而,和股指向上的趋势不同的是,量能始终无法有效且快速地放大。这导致大盘在缩量中前行。

反弹“量价背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截至2月16日,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今年以来的最大涨幅依次为11.33%、14.62%、16.98%、19.46%。

从历史经验看,如果将上述上涨表现定义为“反弹”,其力度并不吸引人。但若将上述上涨定义为反转或者趋势性上涨,其早期展现出的力度还是不错的。

然而,指数在悄然走好,但量能却震荡得厉害。

比如沪指除在1月10日成交额猛升至910.5亿元以外,见底以来的其他日子始终没有超过900亿元。要知道,在去年10月底的反弹中,成交额在短短8个交易日内就先后达到985.8亿元、1041.9亿元、1363.1亿元,为近4个月以来的新高。

此外,自本轮反弹以来,沪指的量能竟多次缩减至400亿元水平,与下跌行情最恐慌时无异。而深成指竟然还于1月31日缩量至354.9亿元,甚至比见底区间的单日成交额还要低。

真实换手率“凄惨”

不可否认,本轮见底反弹以来绝对量能在增长。不过,若剔除市场扩容、股价上行等因素,量能实际上是在萎缩。这一点可以从“真实换手率”指标看出。

由于股市扩容,市场的基数变大,在此情况下,同样的钱,对应的换手率,也就是购买力已经大幅下降。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引入真实换手率指标(真实换手率=区间日均成交额/区间流通市值100%),并用以判断市场活跃程度和行情运行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沪市流通市值约为13.23万亿元,1月7日以来的日均成交额为687亿元。以此计算,当前的真实换手率只有0.52%。

0.52%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计算发现,沪指历史上各个底部区域,2319点前的2010年6月真实换手率为0.738%;1664点所在的2008年10月真实换手率为1.37%;998点前的2005年5月真实换手率为0.85%。而在2011年6~8月,沪市真实换手率分别为0.603%、0.76%、0.597%。

也就是说,就算是见底反弹,如今的换手率依旧处于低位。

缩量上行与历史背离

虽然市场存在事实性的缩量,但这并没有阻碍指数上行的步伐,市场还逐渐形成了均线多头排列。这种情况与历史行情中见底后的量能表现并不一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历史情况看,在底部区域的上涨一般是“放量上涨”,只有在高位的反弹或者是快见顶的上涨,才会是“缩量上涨”。

比如在2319点底部区域,两成从不到500亿元逐步放大到1330亿元,与指数是齐头并进的;2010年9月30日后的井喷行情,量能从前期的670亿元几天便放大至最高3075亿元;1664点之后,量能在几天之内就出现翻倍,且持续放量,从237亿元很快过渡到上千亿元。

市场相信,正是在量能的支持下,指数才见底走高。相反,缩量上涨的情况在股市中并非没有,但多出现在上涨行情的末端,而不是如今的上涨初期。如2007年 “5.30”之后,虽然指数还在突飞猛进地上涨,但量能已经出现对半缩量的情况;2010年2月份之后的缩量反弹,指数仍处于高位;2011年2月份之后的高位反弹,其量能明显远低于2010年10月份的拉升。

由此可见,股市低位反弹往往有量能的配合,股市高位反弹则是强弩之末,成交量缩量明显。但是,当前的情况确是,明明属于低位反弹,却没有量能的配合;虽然没有量能的配合,指数却有着继续向上的趋势。

/分析/

量能不济或将持续 股指期货为反弹提供可能

对于缩量上涨,不少市场人士忧心忡忡,从而放慢了抄底的步伐,甚至是打消了进场的念头。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却认为,在股指期货的大背景下,当前的行情需要用新的思维来诠释,不排除股市量能不济的情况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但指数会在传统技术派的犹豫中悄然上行。

进场信号“落空”

由于量能始终跟不上上涨的步伐,市场人士的谨慎情绪增多。

国信证券分析师闫莉从技术的角度指出,2132点的回升呈现出上下两边收敛的形态,这种形态一般出现在顶部,在当前位置出现说明回升存在问题,其根源之一就是量能不足。

闫莉表示,单日的量能水平可能会较前一日放大,但整体上看程度还不够。从1月份的市场整体资金进出情况看,呈现出净流出减少的情况,这种资金状况只能支撑1个月左右的反弹行情(类似2011年6月、10月),如果要有数月的回升行情,需要呈现出资金净流入(类似2010年7月)。

不仅是卖方(券商),买方市场也存在类似心态。

统计显示,2312点以来,机构屡屡出现交易龙虎榜的卖出方中。比如2月16日,攀钢钒钛(000629,收盘价7.52元)出现涨停,随即,机构席位占据了卖出前五名中的四位;搜于特(002503,收盘价30.81元)2月16日也出现涨停,买入榜中虽有机构席位,但买入量最高仅有160万元,而卖出第一名的机构出货金额高达789万元。

“我对经济比较担忧,所以不会做多。”日前,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募基金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除了配备一些大块头蓝筹股以外,中小盘股通常采取逢高减仓的做法。“比如地产股,即使有很多理由支撑调控会放松,但我只会配置‘招保万金’,别的不考虑。”

多因素导致缩量

“我不会轻易加仓,至少要保持三分之一的空仓留作机动。”一位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一季度的市场值得期待,但也要考虑到“黑天鹅”的出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前的确有众多因素制约增量资金入场。

一方面,站在资金供给的角度看,考虑到出口增速的放缓,未来流动性将更加依赖于政策的宽松。而随着春节因素的散去,央行于上周开始启动正回购,显示目前的资金面供需状况符合其预期,短期放松的可能性较小。

而站在经济背景的角度看,负面因素依旧很多。

其一是欧债。目前,希腊债务问题反反复复,能否顺利获得第二轮贷款援助的讨论延迟到下周一的布鲁塞尔会议,导致市场担忧情绪再度点燃,打压商品走势。此外,美国经济基本面改善暗示美联储采取QE3的预期进一步放缓,美元的走强很大程度将抑制商品反弹的脚步。

二是国内的通胀。2月15日,中国央行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份报告公布后,市场对今年货币政策宽松度的预期已经弱化,这是因为报告显示通胀仍然是货币政策放松的主要障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水平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仍有赖于跨境资金流动的方向与规模。

最重要的当然是中国经济的前景和增速问题。

中信建投分析师吴启权指出,目前经济短周期会见底回升,但力度取决于库存重建强度、货币宽松程度以及房地产投资恢复程度。基于理性的分析,短周期弹性恢复或比较有限。而短期经济弹性有限或会制约周期行业进一步反弹的空间,对指数不宜过度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市场的角度看,缩量伴随着指数的亦步亦趋,完全颠覆了长期以来技术派的思维,场外增量资金的入市必然受到阻碍。

或与股指期货有关

对于当前市场为何能够缩量反弹?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或许跟股指期货有关。

2010年4月,股指期货正式推出,至今已有近两年时间。股指期货的出现对股指现货的影响几何,特别是股指期货到底是加剧股指波动,还是平滑股指波动,仍难有定论。不过,通过股指期货运行近两年的轨迹,我们多少可以一探究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仅从K线形态看,股指期货推出的近两年里,市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2010年4月~2010年底。这一阶段,股市先是经历了持续下跌,随后又是快速上涨。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在市场刚开始玩股指期货的时候,投机氛围更浓,顺势而为的情况被放大和强化,从而造成指数波动加剧;

二是2011年全年。这一阶段股市在前期波段上扬后,便开始了逐级下跌。这期间的回调和反弹形态非常标准。这可以理解为,随着参与者的增多,此时的股指期货交易者趋于理性化,开始逐渐摸索如何抄底逃顶;

三是2012年至今。当前,无论是单日行情还是多日行情,股指走势都趋向“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叩首”,指数运行趋向平滑。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运行在股指期货的影响下趋于平滑,量能也同样趋于平滑。若考虑到股市扩容的问题,2011年以来,沪指的换手率一直在下降。

对此,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分析认为,股指期货导致股市成交量萎缩的情况是说得通的。首先,一部分原本进行股票二级市场投资的资金流向了股指期货,这其中既包括大户,也包括机构。

其次,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下,一旦出现政策性波动或者利好刺激股价的情况,无论大户还是机构,都只能通过向二级市场“注入”资金才能获得丰厚回报。如今,随着股指期货的出现,大户和机构完全可以通过股指期货来创造更大的利润;同理,当利空出现时,情况也一样。

正是在有了股指期货的情况下,二级市场的缩量上涨变成了一种可能。这也就是当前行情的新思维。

/策略/

小资金撬动大市场 蓝筹股或迎来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研究发现,相对于以前的见底反弹,如今指数每上涨1%所对应的量能涨幅是2008年股市见底以来最小的,姑且可叫它 “量指比”(量能涨幅/指数涨幅×100%)。仔细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将有助于投资者把握股市缩量上涨新思维下的投资机会。

“量指比”最小化

统计发现,从此轮股市见底次日算起,1月7日~2月16日,沪指共经历24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为687亿元,该成交额较见底日(1月6日)的成交额394.7亿元增长了74%。——这一量能增幅对应的是沪指见底以来11.33%的最大涨幅。也就是说,该阶段,指数每涨1%,成交额需要增加6.53%;

而根据历史数据,2011年10月24日~2011年11月4日,沪指共经历了9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942.1亿元。该成交额较见底日(虽然指数最低出现在10月24日,但以缩量的10月23日为计更合理)437.3亿元增长了115.4%。——这一量能增幅对应的是沪指见底以来9.95%的最大涨幅。也就是说,该阶段指数每涨1%,成交额需要增加11.6%;

2011年6月21日~2011年7月18日,沪指共经历了20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1125.6亿元。该成交额较见底日(6月20日)661.4亿元增长了70.2%。——这一量能增幅对应的是沪指见底以来8.27%的最大涨幅。也就是说,该阶段指数每涨1%,成交额需要增加8.5%;

2011年1月26日~2011年4月18日,沪指共经历了52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1516.5亿元。该成交额较见底日 (虽然指数最低出现在1月25日,但以缩量的1月26日为计更合理)680.9亿元增长了122.7%。——这一量能增幅对应的是沪指见底以来15.26%的最大涨幅。也就是说,该阶段指数每涨1%,成交额需要增加8.04%;

与当前点位更为接近的数据,2010年7月2日~2010年9月7日,沪指共经历了48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1033.1亿元。该成交额较见底日(以7月1日计算)475.8亿元增长了117.13%。——这一量能增幅对应的是沪指见底以来7.1%的最大涨幅。也就是说,该阶段指数每涨1%,成交额需要增加16.5%;

2008年11月7日~2008年12月9日,沪指共经历了48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759.23亿元。该成交额较见底日 (剔除前期底部缩量横盘,以11月6日计算)277.5亿元增长了173.6%。——这一量能增幅对应的是沪指见底以来25%的最大涨幅。也就是说,该阶段指数每涨1%,成交额需要增加6.94%。

从以上历史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指数高于当前的情况,还是指数低于当前的情况,在如今的上涨过程中,沪指每上涨1%所需要的成交额增幅仅为6.53%,略低于历史大底1664点区域的情况,也远远低于2319点时的情况。考虑到时间距离现在越近,指数体量越大,当前真实的“量指比”应该比上述数值还要小。也就是说,当前的行情,多头用越来越小的资金,撬动了越来越大的市场。

用新思维指导投资

显然,上述情况并非偶然。那么,缩量上涨又能给投资者提供哪些指导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认为,首先,市场要习惯这种缩量上涨的行情。

据中金公司早前测算,2012年股市资金需求量约1.25万亿元,而目前预计的资金供给是约1.03万亿元。这导致今年资金缺口高达0.22万亿元。中金公司认为,股市的资金供需平衡改善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策驱动资金成本下降,从而推动居民资产重新配置,回流股票市场;二是利用制度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显然,前者属于市场层面,这需要股指上行的配合;而后者属于政策层面,比如养老金入市如果成行,必将引导更多的长期资金进入股市。

遗憾的是,当前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并不明朗。此外,再加上欧债、QE3、通胀、国内经济前景等多因素的制约,指望资金面供给和量能的大幅改善,尚不现实。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寻找到了一条缩量上涨之路。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6.53%的成交额增幅便推动1%的指数涨幅,是比较可观的数据。

其次,从2132点反弹以来的市场状况看,成交放量和股价上行并不构成正相关。在当前环境下,传统的看量能追股票的做法应该谨慎,对于放量的个股应该警惕。

统计显示,今年1月6日~2月16日,在A股反弹的背景下,共有111只股票逆市下跌,而这些下跌的股票呈现出两种:一是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二是这些小盘股出现了相对较大的换手率。比如换手率最高的天舟文化(300148,收盘价24.78元),区间涨幅仅为1.76%;星期六(002291,收盘价8.12元)在1月10日放出历史天量,随后却是暴跌。

蓝筹股迎来机会?

最后,对于投资机会,有分析认为,在缩量上涨的情况下,蓝筹股的机会更为明显。

从后5.30行情看,当时的市场格局便是缩量上涨,蓝筹股上涨。记者对比后发现,后5.30行情与当前行情虽然在点位上明显不同,但却存在不少类似的地方。

比如政策信号方面。2007年5月30日,A股市场因为财政部凌晨宣布上调印花税,导致股市在短短一周内从4300点一路狂泄至3400点,众多股票连续遭遇3个跌停板,投资者损失惨重。

在5.30暴跌之前,市场的氛围是,垃圾股疯狂上涨,认沽权证遭到恶炒,游资大户兴风作浪。实际上,就在2007年5月14日,证监会就发布了通知明确提出要“强化风险提示”。

如今,在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台后,他对内幕交易的持续打击,以及鼓励长线资金入市、提出蓝筹股价值明显等 “喊话”,不恰与后5.30行情前十分相似吗?

从资金的流向看,5.30后,游资大户炒作题材股之风偃旗息鼓,基金上位主攻蓝筹股,源源不断的基民资金涌向蓝筹股,挤出的是其中的散户、大户。

如今,在严打内幕交易、股市缩量上行的背景下,游资、大户并不敢大肆进场炒作,这就表现为当前少有强势板块和主题投资机会,这导致市场的增量资金不济。

另一面,机构对经济环境的担忧,迫使他们远离不确定性强的题材股。比如近期市场鲜有偏爱题材布局的王亚伟的消息。当然,由于仓位的要求,公募基金不可能空仓,配置大蓝筹便是其唯一路径。在此格局下,市场便见到了有色股、煤炭股在前期的大幅上扬,攀钢钢钒、广晟有色(600259,收盘价59.26元)的多次涨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