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栏

每经网首页 > 专栏 > 正文

周俊生:IPO审核不能走过场

2012-02-09 01:14:51

周俊生

2月8日,进入主板发审委进行过会审核的冠华股份,由于被揭露出有重大造假嫌疑,因此毫无悬念地未能获得审核通过。但是,冠华股份上会被否,并不能证明发审委所进行的审核工作是多么的准确,反而证明这个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对企业上市握有生杀大权的重要机构,其所进行的某些审核工作,很难摆脱走过场的结局。

这是因为,这个冠华股份已是“二进宫”。2010年6月23日,这家企业首次上会接受审核,但不幸被否,被否的原因是它下属的多家子公司存在突击入股的嫌疑。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它之前,好多有突击入股现象的企业都成功地通过了审核,那些有权有关系的突击入股者,都由权力赐予的IPO而光荣地成为 “先富起来的人”。但是,舆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对此作出了猛烈的抨击,因此当时的发审委也加强了对突击入股的审核,冠华股份正是因此而被拿下。经过一年多的股权清理,冠华股份再次向发审委提出过会申请,而发审委也笑纳了它的申请。

然而,市场却从冠华股份两次公布的招股书中看出了重大问题。在2010年公布的旧版招股书中,冠华股份表示一些有突击入股问题的子公司与发行人、实际控制人、董事和高管均“不存在关联关系”;而在此次公布的新版招股书中,却又说多家子公司与冠华股份领导成员中的各色人等,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重大关联关系,这就证明旧版招股书中存在重大虚假记载。而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尽管发审委在2010年否决了它的过会申请,但对这一虚假记载却毫无察觉。今天,面对冠华股份的新版招股书,发审委也没有能及时看出它存在的这一重大问题,如果没有媒体在关键时刻将问题揭出,冠华股份很可能就如愿过会了。

发审委未能审核出一家企业在申请材料中的造假问题,这未免让它尴尬。但是,仔细想想,当冠华股份信誓旦旦地说那些突击入股的子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的时候,发审委又拿什么来发现它说的是假话?不知道冠华股份为什么要自曝造假,现在它一定是连肠子都悔青了,为什么不把造假进行到底呢?也许是它没把造假太当回事吧?它也确实可以不把造假当回事,因为它确实已经成功地走到了最后一个关口,现在功亏一篑,全怪媒体的多嘴多舌啊。

冠华股份从2010年的造假到今年的自曝造假,这整个过程证明了某些时候IPO审核制度只能是走过场。尽管我们可以相信发审委的组成人员一个个都是“根正苗红”,绝不会故意迁就或者隐瞒被审核企业的问题,但是,他们毕竟也是肉眼凡胎,要他们在一个时间很短的发审会议上看出一个公司是否存在造假问题,这个要求无疑是不现实的。前几天,证监会公布了IPO审核的程序,据称一共有10道关口,看似严格,但其实这些关口只是形式上的,审核的内容大都只涉及文本制作。一个公司只要在文本制作上认真一点,不演出我们已看过多场的“乌龙山剿匪记”的滑稽戏,要把造假瞒过去,其实是不难的。在发审委已经否定的一些申请企业中,确实有一些是由于申请文本制作的不严谨。发审委实在是太累了,像语文老师一样,还要订正申请企业的文字错误。

根据证监会最近公布的数据,正在发审委门外排队候审的企业一共有500多家。面对浩浩荡荡的IPO申请大军,要求其深入了解每一个申请公司的实际情况,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发审委的审核,很难摆脱走过场的尴尬。这种走过场的IPO审核,并不能向投资者提供合格的上市公司,只是增加了企业的上市成本,而蒙混过关的造假企业反而因此得到了权力的“保护”。冠华股份因自曝造假丑闻而过会失败,但是更多的企业一定比冠华股份聪明,今天混迹于市场的那些上市公司,谁能保证其中一个也没有类似冠华的问题?看一看一些公司在上市以后业绩急剧下降,与其招股书中的承诺形成了“冰火两重天”,其造假的嫌疑已经昭然若揭。

通过审核来发现IPO中的造假行为,已被实践证明成功的几率很低。要改变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审核工作进一步加强,而是要反过来,让IPO企业接受市场的审核。一定有人担心,如果这样做了,类似冠华股份这样的造假企业不就如鱼得水了吗?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在审核制度之下,造假企业并不像一条被抛到岸上的鱼那样只能渴死。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投资者的眼光,当IPO企业失去了权力的屏障,它们就被置于整个市场的监督之中,不仅造假会被无情地揭露,而且也难以借着“市场化”的幌子高价圈钱。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