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为降价“维权”的老业主叫叫屈

每经网 2011-11-07 15:50:06

Default-thumb_head

  卓志强/文

  过去几周,关于“拐点论”这个话题,中国的房地产专家们似乎结束了持续多年的争吵,因为大家开始相信,从2010年4月“国十条”开始至今的一系列严厉调控政策,正使得多个地区的房价掉头向下。

  由于此前一直被看好的楼市“金九银十”在今年落空,以行业龙头万科为首,恒大、龙湖、富力等多家大型开发商已掀起了一波降价浪潮,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尤为突出。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一些普通住宅项目少则降价百千元,多则每平方米直减近万元。从年初至今,降价幅度达到20%的案例不在少数。

  大幅度的降价显然让早前以更高价格买到房子的老业主们气愤不已。由此组织起来的“维权”活动也在多地上演。正因为此,这些先成交的购房者们被开发商甚至不少媒体指责为“缺乏契约精神”。

  中国的房价于2002年左右开始步入上涨通道,2005年以后进入到较为较疯狂的状态,近年来更是“泡沫论”黑云压城。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多个城市的房屋销售均价在过去8年上涨了数倍不等。有网友根据收入和房价的比例关系算过一笔账,结果竟然是在很多一、二线城市,须工作20年以上才能全款购买一套商品房,也难怪如此多人只为房狂。

  可如今,在这场因为降价“维权”而缺乏契约精神的指责里,一味将矛头指向购房者,笔者认为有失公允。

  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在于房屋销售本身的不透明。通俗地说,就是缺乏“明码标价”的交易规则。因为在多数消费者的字典里,“明码实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的字眼顶多只能算“最基本”的买卖条件。

  但现实是,在同一个房屋项目中,因楼层的高低、阳台的朝向、户型的优劣等,售价皆有不同。甚至同一个楼盘的每一套房源,成交价格都存在出入。与此同时,开发商所谓的内部价、团购价等多种价位又层出不穷,繁芜丛杂。在房地产市场“顶牛”时期,“一天一价”的情况都屡见不鲜。由此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在如上基础上的开发商利润,也许只有天知道。

  二手房同样如此——恐怕中国市场上很少有这样的商品,在被居住了多年以后,折旧、产权年限都在打折扣的情况下,房屋的身价却不降反升。

  这和汽车市场的私家车,甚至的手机市场上的iPhone截然不同。后者同样会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的行情变化而降低售价,但因此去“维权”的消费者极其少见。所以,为何只有商品房才会附带着上述尴尬,值得深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曾受拖累。记得当时由于深圳某项目通过降价盘活资金,却引发一些购房者的“断供”行为。这其实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常识性举动——如果房价降到6000元,而每月都供着以10000元成交得来的房子,显然就是“亏本买卖”。

  所以,在指责老业主们缺乏契约精神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什么土壤催生了如此荒诞的“怪象”?
 

责编 刘小英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