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IPO

每经网首页 > IPO > 正文

国际板渐近 谁拔银行类头筹?

证券日报 2011-06-07 08:52:39

  1 汇丰银行 瞄准第一单 听“发令”随时“起跑”

  作为高调争抢国际板第一单的汇丰银行,多位高层的表态似乎对于成为首家登陆国际板银行的目标胜券在握。

  5月下旬,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黄碧娟表示,汇丰银行希望可以成为国际板第一家进入A股市场上市的银行。

  早在2009年,就有汇丰控股内部人士透露,已经敲定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600030)为其A股上市提供服务。汇丰集团行政总裁兼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纪勤近日也特别强调,汇丰希望在A股市场国际板上市,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支持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目前,汇丰银行仍静待关于国际板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监管部门的批准。汇丰在A股市场募集资金的数量将是相当可观的,据悉,汇丰初步确定的融资规模相当于50亿美元左右。

  “汇丰一直与银监会和证监会保持紧密联系,一旦监管层放行,汇丰一个星期内就能提交IPO申请书”,纪勤曾多次表示。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史美伦也表示,国际板何时推出要看监管部门的决定,不过一推出汇丰银行即会提出申请。由此可见其争当首个登陆国际板的企业决心。

  汇丰目前分别在伦敦、香港、纽约、巴黎及百慕大等证券交易所上市,现拥有覆盖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8500多家分支机构,是国际上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银行。汇丰2010年年报称,截至去年12月31日,香港汇丰银行全年纯利升27%,达575.97亿港元;税前利润较2009年增加超过一倍至190亿美元;每股盈利上升115%至0.73美元,2009年每股盈利为0.34美元。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29日成立并于2007年4月2日正式开业,总行设于上海,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的外商独资银行。截至2010年12月底,汇丰中国共有106个网点,其中包括23间分行和83间支行。资产总额达人民币2,056.2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了人民币435.7亿元,增幅为26.9%;净利润由2009年的人民币7.2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人民币9.2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2.1%。

  汇丰银行跟中国有很大的渊源。改革开放后,内地首度提出可以设外资银行,汇丰拔得头筹;此后的2001年,汇丰入股第一家城市银行——上海银行;2002年,汇丰入股平安保险;2004年,汇丰注意到内地改善大型国有银行的政策意向,率先入股中国第五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且汇丰与交通银行的合作迄今,是公认与大陆合作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此外,借中国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东风,汇丰也快速地铺开在农村的据点。

  2 东亚银行立足本土化 第三个“第一”箭在弦上

  除了汇丰银行,积极表示要争做国际板第一股的还有东亚银行——1918年在港成立的全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

  东亚银行常务副行长孙敏杰曾表示,东亚银行(或者东亚中国)将争取成为上交所国际板的首家上市企业。他介绍,作为本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东亚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在人民币债券、信托产品、借记卡、信用卡、异地支行、本地化网银等方面均取得外资银行的首张牌照。

  东亚银行常务副行长张伟恩称,目前东亚银行已经着手上市准备,希望尽快登陆中国国际板。

  “今后将进一步融入中国经济,争取在上交所国际板上市”,东亚银行(中国)副董事长陈棋昌表示。

  东亚中国致力于打造“最为本土化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包揽了几个“第一”:如东亚中国是第一家发行人民币信用卡的外资银行,第一家在香港发行债券的外资法人银行,而目前东亚中国也在积极地筹备国际板,力争做第一家在内地上市的外资银行。

  “我们内地法人银行员工大概有3600人,其中98%都是本地人。在分行行长级别,本地员工的比例也达到40%。”东亚中国执行董事兼行长关达昌说。

  东亚中国目前在内地有21家分行和71家支行,加上总部共计93个网点,今年东亚中国的目标是在内地增开10家网点,并有增开1-3家村镇银行的计划。关达昌透露,2010年东亚中国实现净利润10.04亿元人民币,对集团的盈利贡献率已达30%,东亚中国的中长期战略是在3-5年内实现内地业务占集团盈利贡献率达到一半以上。

  自从东亚银行于1920年在上海设立第一家分行,此后91年从未间断过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和服务,也是1949年后在中国内地连续经营的四家外资银行之一。

  “若能在国际板上市,相信将有利于提升集团在内地的知名度,也能增加融资渠道。至于是‘东亚银行’上市还是‘东亚中国’上市,两个方案都会考虑,但未有定案”,东亚银行副行政总裁李民斌指出。

  据悉,东亚银行一直在考虑赴内地A股市场上市的计划,方案包括将集团整体上市,或分拆‘东亚中国’在内地的业务上市,有一至两家投资银行协助东亚在内地研究上市计划。但具体方案需等到相关法规政策出台后,东亚银行董事会根据届时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NextPage

  3 渣打银行 政策一旦明朗 谋集团整体上市

  自2009年3月,央行发布《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应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后,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表示开始为上市做筹备。渣打银行也在公开场合表示,一旦有关国际板上市的规定更加明确,渣打银行将非常乐意尝试在中国上市。

  “对渣打银行而言,中国是我们发展最快的市场,最终将会成为我们最大的市场。”渣打银行亚洲首席执行官白承睿称。

  渣打银行(中国)董事会常务副主席兼首席执行总裁林清德3月11日表示,渣打计划在上海国际板上市,目前正在等待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在谈到渣打将以集团还是以渣打(中国)在A股上市时,林清德表示,希望是以集团形式上市,“因为上海是要推出国际板,所谓国际板就是吸引外国公司到A股上市。”

  渣打银行首席执行长冼博德在新加坡召开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渣打显然在密切关注上海证交所推出国际板的相关进展。

  另有消息称,渣打拟分拆印度业务在当地上市,集资最多10亿美元,并已委任高盛及美林等5间银行及数间当地银行负责有关计划。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洪丕正在接受采访时称一直非常愿意到上海国际板上市,在印度上市不会影响上海国际板上市的进行。

  渣打银行在中国于1858年在上海开设首家分行,150年在华经营从未间断。2007年4月,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本地法人银行。目前,渣打银行在全国拥有17家分行、39家支行和1家村镇银行。

  “总体而言,外资银行知名度普遍较低,无法和中资银行相比。因此建立品牌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2009年,渣打银行在竞争对手经历金融危机损失惨重之时,决心改变之前一贯低调的营销策略,大力投入打造品牌。

  渣打集团2010年全年业绩显示,去年渣打实现净利润达到43.32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28.2%。每股基本盈利同比上升14%至1.97美元。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渣打集团的资本充足率为14%,较2009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而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8%,亦较2009年增长了2.9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渣打的资本总额比率为18.4%,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贷存比为7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比率为26.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4 华侨银行 不争首单 愿做“跟随者”

  “中国A股市场非常有吸引力,华侨银行愿意考虑在A股将来的国际板上市。”华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梁炜宁表示。

  但是,新加坡华侨银行首席执行官康大卫(David Conner)曾表示,目前华侨银行正在密切关注国板相关情况,会更愿意作为跟随者而非首家去争取国际板上市。华侨银行(中国)已经在上海、厦门、成都、天津、北京、广州和重庆等城市设立了13家分支机构,并且与宁波银行(002142)有合作关系。

  华侨银行成立于1912年,是新加坡成立时间最久的本土银行。就资本规模而言,华侨银行是东南亚第二大金融服务机构。取得长期Aa1信贷评级,是世界上评级最高的银行之一。

  2010华侨银行集团年度报告中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侨银行集团净利润相比2009年增长15%,总计为22.53亿新元。

  年报显示,2010年,由于利息收入增长18%,部分抵消净息差收窄的影响,华侨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4%,达到29.47亿新元。贷款同比上年度增长了29%,达到1060亿新元(其中23%不包括与新加坡银行联合收益)。而非利息收入增长20%,至23.78亿新元,占集团利润的45%。同时,华侨银行集团保持良好的资本充足率,截至2010年12月31日,总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6%和16.3%,均高出法定要求的10%和6%。派发每股0.15新元免税年终股息,使得2010年每股股息达到0.30新元,高于2009年度的0.28新元。

  梁炜宁表示,华侨银行的中国资产规模已经扩大四倍,仅仅去年一年就扩大了一倍。他认为,尽管有存贷比指标压力,但存款与贷款的匹配也重要,这考验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目前华侨银行的存贷比已经降至100%以下,接近75%,有信心在年底达标。

  华侨银行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25年在厦门设立第一家分行开始,迄今已有86年的历史,其间未曾间断在中国的业务和服务,同时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持续经营的四家外资银行之一。

  2006年5月,华侨银行首次入股宁波银行,2007年宁波银行上市后华侨银行再次增持宁波银行的股份至13.7%。

  华侨银行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策略“新地平线II”指出,为寻求国际增长将会深化马来西亚、印尼和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对中国市场寄予许多期许。2010年实现业绩突破,资产规模正式步入中型外资银行的队列。到2010年上半年银行也已改变最初主要依靠集团客户的状况,中资客户占到了总客户量的一半。在个人银行金融业务上,华侨银行传承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价值观,专注于家庭金融服务领域,是首家围绕“家庭”设计产品和服务的外资银行。

  据悉,截止2010年底,法人化的三年,华侨(中国)的资产规模增长了3-4倍,2010年资产规模与去年相比将增长80%;网点数量由2007年初的5家增加到14家,2011年年底将达20家左右;人员方面,由2007年初的100人增加到700人左右,明年有望突破1000人。

NextPage

  5 澳新银行 有兴趣挂牌国际板 但时机尚早

  低调的国际板参与者不只华侨银行一家。

  澳新银行集团总裁邵铭高(Mike Smith)表示,澳新银行有兴趣在上海国际板上市。澳新银行将继续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在自身增长的同时还会寻求并购机会。

  谈到是否对中国国际板感兴趣时,他表示,现在还为时尚早,但是在未来的一定阶段是很有可能的,到中国来募集资金。

  澳新银行是全澳四大银行之一,全球排名在前50位。在收购新西兰国民银行 (The National Bank of New Zealand) 后成为新西兰第一大银行。澳新银行在世界各地拥有1190个网点,在澳大利亚拥有742个分行。澳新银行为《财富》 500强公司并且为全球银行界中具有很高声誉的商业银行。

  统计显示,随着亚洲和国内市场的扩大,澳新银行2010第四季度盈利较第三季度上涨27%,增至14亿美元,坏账下降了22%至294美元。虽然边际利润有所上升,但增长速率仍然缓慢,银行仍将面临高额的成本和激烈的存款竞争。

  该行首席执行官麦克-史密斯表示,整体上来说,他对于国内经济实力和银行在亚洲的推进十分乐观,银行将继续发挥其优势的区域性战略和业务能力促进其在亚洲地区的发展。

  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市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2010年9月,澳新银行宣布,已获银监会批准的批准成立中国境内本地注册法人银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澳新中国),将于当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据介绍,澳新中国是澳新银行的全资子公司,由独立本地董事会进行公司治理,澳新银行东北亚、欧洲和美洲区总裁Gilles Planté 出任董事长。澳新银行首批投入澳新中国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5亿(约4亿澳元)。随着澳新中国的成立,澳新银行将加快在中国的发展步伐,计划在三年内达到20家服务网点。

  截至目前,澳新银行已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设有分支机构。此外,澳新银行还在重庆梁平县开设了一家村镇银行。

  除此之外,澳新银行和天津市商业银行(拥有后者20%的股权)以及上海农商银行(拥有其19.9%的股权)有着长远的战略合作关系。

  6 花旗银行 无意国际板 钟情合资券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外资行第一军团的花旗银行,似乎没有对国际板表示出太大的兴趣。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卓曦文曾表示,该集团资金充沛,并无计划在中国进行融资或登陆国际板。

  卓曦文说,在过去三年,花旗亚太区实现营业收入450亿美元,盈利150亿美元,资金充足,没有必要在国际板上市融资。

  然而在此前,有消息传出花旗银行曾表示要进军内地股市。但从目前花旗官方表态来看,其似乎是对国际板并不像其他在我国的一线外资行兴趣那么大。

  有评论认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是为了筹集资金,这种资金不像银行贷款一样有期限,需要偿付利息,因此利用股市筹资对一些企业的吸引力非常大。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并不是资金越多越好,当企业的股东数量随股票发行急剧增加时,企业实际上也开始背负让更多股东分享利润的包袱。因此,一个明智的企业不会滥发股票,这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本来是一个通识,花旗只不过是凭着它的常识向国际板说不。

  虽然无意内地国际板上市,但卓曦文认为,亚洲市场对花旗银行至关重要。今年一季度亚洲地区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盈利。

  据悉,花旗银行正在加大对亚洲地区的投入,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在中国加大对内地网点市场的建设。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欧兆伦25日表示,将以月均2个网点的速度推进,计划年内新建10家网点。相对于其他外资行高达100个的网点数量,花旗银行在中国的营业网点并不占优,显得有些落后。要想赶超竞争对手,花旗银行必须另辟蹊径。

  虽然无意国际板,但是在国际板的刺激下,合资券商成了“香饽饽”。花旗银行对此也表示出极大地兴趣。继苏格兰皇家银行与国联证券成立华英证券之后,6月2日花旗银行与东方证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证券公司。即将推出的国际板被业内认为诱发这一轮合资潮的主要原因。

  资料显示,花旗银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兴趣由来已久。自2006年开始,该行就先后与湘财证券、方正证券等公司传出合作意愿。2008年1月,花旗银行已经与中原证券签订合作协议,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与东方证券的合作,被业界看做极有可能“修成正果”。

责编 何剑岭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