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机构

每经网首页 > 机构 > 正文

百亿顺差助推流动性 货币政策仍面临收紧

2011-05-11 01:21:39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我国4月份贸易顺差114.23亿美元,较3月份1.39亿美元大增112.84亿美元。今年前4月累计贸易顺差102.27亿美元,同比减少32.8%。

    多位分析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4月份的贸易顺差超出预期,但高顺差不会持续。外汇占款很可能仍在高位徘徊,货币政策将面临继续收紧的局面。

顺差超出预期

    4月份,进出口总值为2999.5亿美元,增长25.9%。其中出口1556.9亿美元,增长29.9%,进口1442.6亿美元,增长21.8%。

    此前,包括中金公司在内的多家机构均预计4月份的贸易顺差将仅比3月份的1.4亿美元略有回升,甚至低于3月份的顺差。

    “114.23亿美元的顺差超出了市场预期。”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杜征征表示,“进口大幅低于预期,内需旺盛局面有所回落。”

    中金公司认为,进出口增速4月份均出现回落,但回落幅度进口大于出口,使得4月份贸易顺差扩大至114.23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

外汇占款压力或继续回升

    去年以来,欧洲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恢复状况较为稳定,随着人民币启动升值和加息,国际资本向新兴经济体的流动规模加速。一季度在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外汇占款仍增加了11240多亿元。

    中国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长26.5%,进口增长32.6%,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数据显示,1月份外汇占款新增5016亿元,2月份因为季节性因素新增较少,达2145亿元,而3月份又达到4079亿元。

    光大银行资金部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表示,经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热钱流入规模高达1756亿美元,约合1.1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次提高准备金率冻结的资金量。

    “4月份的外汇占款仍会在较高位徘徊。”杜征征认为。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蒋舒博士认为,外汇占款一方面受到贸易顺差的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会影响境内个人和企业的结汇行为,带来外汇占款的压力。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欧央行启动加息,会缓解热钱流入中国的趋势,但蒋舒认为,进入中国的热钱大部分是产业性质的,主要还是在于中国稳定的经济发展潜力,而不是单纯的息差收益。

通胀压力未见顶

    “目前,美元反弹,大宗商品的价格回调,但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在6月份以后是否会真的结束宽松、转向紧缩,还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如果美元不真正走强,大宗商品价格还是会在高位徘徊,中国的通胀压力并不会减轻。”蒋舒认为,至少在6月份以前,中国的紧缩货币政策不会结束。

    中金公司预计,4月食品价格环比可能下降0.5%左右,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3%左右,总体CPI环比上升接近0.1%。通胀压力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而4月份PPI将环比上升0.6%,同比上涨6.9%。“预期二季度还会加息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的可能性大,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将维持在较快水平。”

    “输入型通胀高居不下,政策紧缩仍会继续,但是主要以数量型工具为主。”杜征征表示,他预计二季度仍然会有1次加息和1次存准率的上调,时间窗口可能分别为6月6日以及5月20日左右。

相关新闻

公开市场单日回笼超千亿  资金面持续宽松

每经记者  贺麒麟  发自上海

      央行公开市场周二  (5月10日)发行300亿元1年期央票和8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单日回笼达1100亿元。数据显示,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为1980亿元,较上周的1170亿元大增近七成。3年期央票何时重启及其利率定位成为本周市场焦点。

    当前1年期央票的一二级市场收益率基本持平,剩余期限约1年的央票1101028券最新双边报价3.3050%/3.3000%。公告显示,央行周二发行30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收益率连续第五次持平于3.3058%,28天期正回购放量发行,规模较上周大增至800亿元,中标利率亦持平于2.60%。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高位,无论是28天期正回购放量,还是更重磅的3年期央票重启,都预示着未来央行很可能更倾向于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常规工具来调控流动性。

    “大家都在关注周四的3年期央票。”一银行交易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如果周四3年期央票发行,那么其利率定位将是重中之重。“(3年期央票)能够发行多少,关键取决于其发行利率能否为商业银行所接受。”

    机构交易员们指出,央行公开市场加大回笼力度对流动性的影响明显不及提准猛烈,因此如果近期不上调准备金率,资金面短期难见大幅收紧。“此外,3年期央票首次发行的规模应该不会很大,央行会先看下市场反应。”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