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房产

每经网首页 > 房产 > 正文

张瑞东:房价“被下降”:要政绩还是要民生?

2011-05-05 01:31:03

张瑞东

    “五一”期间,北京新开期房项目成交均价由24945元/平方米下调至22512元/平方米,下降10%,终于实现“稳中有降”。与此同时,中国指数研究院5月3日发布数据也称,上海、天津、深圳4月份房价环比上涨均没有超过1%,实现了“稳定”。而记者调查发现,在一线城市集中出现“稳中有降”的情况背后,却是各地政府集中推低价房,行政手段限制高价房预售许可证等系列“削峰填谷”的做法。

    (《21世纪经济报道》5月4日)

    所谓“削峰填谷”,即是利用低价房摊低平均房价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在暗里和中央的楼市调控政策玩太极推手。这种不需要多高智商的玩法,虽然暂时实现了“稳中有降”的调控目标,但却没有体现出一丝调控效果,反而展示了赤裸裸的政策对抗。在这种对抗下,楼市调控有了效果,官员有了政绩,掌握游戏规则的人皆大欢喜;而于民众而言,却是房价“被下降”、“被平均”,老百姓“被幸福”。在这种错位的语境中,人们不禁要问:楼市调控,到底要政绩还是要民生?

    房价“被下降”,一方面表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瘾”还没有戒掉,甚至因此阳奉阴违地与中央实行“软对抗”;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政策理解偏差,没有将实现大众的“住有所居”作为调控的根本点,而是大玩数字游戏。这些都说明,楼市调控工作任重而道远。实际上,当前的房价调控,不能把眼光只放在缩小涨幅上,更应该实现房价向理性水平的真实回落。

    利用低价房将平均房价拉下来,免于在房价调控上被问责,确保在年末完成调控目标;同时,又可以继续催化房地产的GDP拉动效应——在如此“精明”的考量下,透露的仍然是地方政府对高房价的恋恋不舍和意犹未尽。而一旦“稳”和“降”都可通过市场“手法”来实现,也就不具有真正的调控意义。那只隐藏在市场背后的翻云覆雨手,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只能起到“麻醉剂”的作用。市场化商品房的均价反而会因此而有更大的涨幅空间,最终形成普涨。

    楼市调控的关键点是保民生,价格调控也是如此。但不少地方政府不是考虑如何执行中央政策,调控房价为民众谋利,而是变相消解调控力度,明里暗里搞“对策”。在通胀压力加大、生活成本猛增的状况下,离政绩越来越近的房价,离民生却渐行渐远。

    “擦边球”策略导致房价在抛弃民生、拥抱GDP的道路上飞速狂奔。据报道,由于房价的高涨,四环至五环之间165万元/套的住房在北京基本上已经找不到。而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刚刚发布的3月份“百城价格指数”,百城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依旧保持上涨,涨幅为0.59%。而全国十大城市中,除上海之外,同比涨幅均超过10%。房价越调越高,叫民生情何以堪?

    要政绩还是要民生?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房价调控效果,民众完全可以从实际感受来得到验证,而不必听取官方的澎湃宣言。“看疗效不看广告”才是地方政府应该秉持的调控理念。地方政府必须借调整期的机会苦练内力,探索出一条真正遵循市场内在规律的道路来,还中国楼市以科学的理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