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分羹稀土采矿证 央企还要等一年

2011-04-01 01:44:44

每经记者  张国栋  张敏  发自北京

 

    稀土政策频出,矛头直指当前的稀土乱象,而政策之一便是不断收紧稀土采矿权。而随着采矿证“禁令”延续,央企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也会继续加剧。

    3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国土资源部对2011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做了最新调整,虽然总控指标为9.38万吨比去年略增5%,但是,上述政策仍规定:2012年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这意味着,国家在采矿权证数量和采矿面积上仍然不会出现明显扩大。如此,包括五矿集团、中铝公司等已在稀土上游环节早早布局的央企来说,想在“冷冻期”内获得采矿权证希望渺茫。

    据悉,由于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将稀土资源拱手相让,中铝公司、五矿集团、中国有色集团等大型央企到目前为止均没有获得稀土资源采矿权。

采矿证“禁令”延续一年

 

    作为我国仅有的5个保护性开采矿种之一,自2007年以来,国土部已经连续5年对全国稀土矿开采企业下达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昨日国土部再发出通知,对2011年全国稀土矿  (稀土氧化物REO)的开采总量进行控制,总控制指标为9.38万吨,比去年的指标略高0.46万吨,增幅约5%。其中轻稀土8.04万吨,中重稀土1.34万吨。

    数据显示,从2005年以来,中国稀土产量连续5年超过10万吨,2009年,中国稀土氧化物产量为12万吨,占全球产量的97%。

    此前的24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便发文强调,从今年4月1日起,上调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调整后的中重稀土税额为30元/吨;轻稀土则提高至60元/吨。此举同样被认为是改变稀土开采无序的局面,控制总开采规模。

    据有关统计,中国稀土储量仅剩2700万吨,在世界总储量中占比从过去的70%以上降至目前的30%。按现有生产速度,中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年至20年,未来极可能需要进口。

    同日,国土部还对钨、锑两个保护性矿种实行开采总量控制。其中,2011年全国钨精矿  (三氧化钨含量65%)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7000吨,其中主采指标68680吨,综合利用指标16200吨,预留2120吨暂不下达。锑矿(金属量)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105000吨,其中下达各省(区)锑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74650吨;综合利用30350吨暂不下达各省(区)。

    上述通知要求,各地于2011年4月底前将指标分解和落实情况报国土部。“目前国土资源部门正加大矿山秩序的整顿力度,在摸清家底和整顿的基础上,会根据指令性矿产开采指标发放采矿许可证。”王彩凤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

央企的采矿证苦恼

 

    国内多家央企“折戟”赣州稀土资源后,包括中铝和五矿等纷纷转战拥有稀土资源的广西、广东与湖北等地区。不过,尽管国内资源企业巨头在稀土版图布局上收获颇丰,但这些央企并没有获得稀土采矿权。

    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讲,失去采矿权意味着失去资源控制权,央企的进驻将侧面触动资源所在地的根本利益。

    3月2日,五矿集团与河源市政府在北京签署  《合作开展河源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对河源市以稀土为主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地勘查开发与集约利用。

    有不具名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五矿虽然如愿进入广东河源,或许不能真正获得稀土采矿权,“广东以广晟有色为龙头,基本已将稀土采矿权证揽入怀中,央企要进入地方的难度很大”。

    因为没有采矿权,央企的角色更多体现在下游深加工产业,同样因为没有采矿证,央企只好提前布局以待政策变动,“等到开采矿权的闸口完全放开,再去布局肯定晚了,而开采矿权证的重新分配只是时间问题。”生意社稀有金属分析师宋志超称。

    与五矿集团的战略相似,中铝公司也正以获取资源为目标之一,着重瞄向中重稀土的获得。据中铝公司网站消息,中铝公司目前已经在广西、广东先后“布局”。除了与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北京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广西稀土开发合作框架协议,中铝公司与广东省清远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勘查开发清远市稀土矿产资源框架协议。

  公开资料显示,广西有色集团是广西唯一具有从矿产勘察、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到材料制备、工程设计、科研完整产业链的大型有色企业集团。

 

    3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先后数次拨打国资委此前公布的中铝新闻发言人的号码,均未打通。

    宋志超分析称,央企与地方政府的签约和框架协议,大多着眼于长期的利益。“短期来看,央企因为没有采矿权,在资源的掌控并不占优势,而完全的兼并重组等于地方政府变相让出采矿权,肯定又有难度。”

    比如广晟有色现已拥有和控制了广东省所有的稀土采矿权证,是省内唯一合法稀土采矿人。“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参股等形式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地方政府需要央企的资金、技术,而央企又能从中获得一定的采矿权益。”上述不具名证券人士称。

部分矿企难脱政策“紧箍咒”

 

    有分析人士称,上述政策出台后,对包钢稀土等大型国有企业和广晟有色等省属国有老企业的影响非常小,“因为它们都是拥有老矿山、手中已有实质性牌照的专业稀土公司。”

    目前,包钢稀土通过投资赣州三家稀土冶炼企业以成功涉足南方中重稀土市场,并控制了南方中重稀土约20%的分离产能。

    然而,并不是所有稀土企业都能做得风生水起,特别从长远来看,一些已经拿到采矿权证的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政策的“紧箍咒”。“南方省区的稀土资源地虽然持有一些原先发放的采矿许可证,但与实际生产开采还有脱节,甚至越界开采、采富弃贫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越界开采的现象比较严重。”王彩凤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

    记者了解到,按照目前的采矿权证分配,北方主要集中在包钢稀土等少数企业手中,南方分布则比较分散,除了广东和福建外,大部分采矿权证集中在赣州。目前,南方七省共有104个稀土采矿权证,89个在江西,而88个又集中在赣州地区。2004年底,赣州市的88个稀土矿山的采矿权被统一整合到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

    按照上述《通知》的内容,近期,国家在采矿权证数量和采矿面积上并没有明显扩大。不过,如果企业采矿权证到期,则需要重新申请。

    “采矿权证每年都要重新发布一次,虽然今后是否重新进行分配到现在还没有明确说法,但如果所有采矿权收回重新分配的话,那央企肯定占据优势,一些地方企业将会‘不好过’。”赣州一家拥有稀土采矿权证的企业不具名人士表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