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机构

每经网首页 > 机构 > 正文

8银行去年净利最多增59.29% 高增长或难持续

2011-03-30 02:04:44

每经记者  杨井鑫  发自北京

    对于8家上市银行的靓丽  “成绩单”,多家机构并没有丝毫的意外。相比之下,业内更加关心银行未来能否持续年报行情。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在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净息差回升、中间业务持续高涨的背景下,短期内,银行业绩无疑非常好看。在已经公布年报的8家银行中,华夏银行的净利润增幅最大,达到59.29%,增幅最小的深发展,也达到24.91%。但是,这样的增长速度放在长期来看,能否持续?

净息差回升

    标志银行盈利能力的净息差基本上是所有银行年报中的一个亮点。横向比较目前公布的8份年报,所有银行的净息差都超过了2%。其中,民生银行以2.94%位居8家银行之首,而净息差最低的中国银行,也达到了2.07%。

    光大证券的一份报告分析,净息差的回升主要来自于贷款收益率的提升和同业业务的正面贡献。以民生银行为例,在2010年,银行的贷款收益率提升了47基点至5.79%,其中公司和零售贷款收益率分别提升了49基点和41基点。而由于定期存款重定价因素,同期存款成本率却下降了13基点至1.53%。与此同时,同业资产收益率提升幅度为109基点,明显高于同业负债成本率,提升幅度35基点。

    “2011年节后,银行又多次上调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这意味着净息差在今年仍有上升空间。”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10年以来的三次加息的方式看,央行对加息较为谨慎且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长期贷款上调幅度,且随存款期限上升而增加,改变了定期存款负利率的局面,为长期资金投资提供保值渠道。

    “预计今年1季度,净息差仍会大幅提升,而2季度和3季度,则会相对减速。”她认为,2011年的节后加息中活期存款利率首次上调,幅度远小于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25基点,为4基点,对净息差负面影响较小。由于活期存款占比近半,且银行在加息周期缩短贷款重定价期限,加息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依然正面,2011年上半年将是贷款重定价推升息差的主要阶段。

角逐中间业务

    在8家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10年年报后,除了利润增幅、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外,收入结构也渐被业内人士所关注。

    “从过度依赖息差收入到提高中间业务质量和占比,银行业的转型已经将目光转向了中间业务。”国泰君安银行分析师伍永刚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年报显示,银行中间业务在2010年增长迅猛。大部分银行的手续费、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增速都超过30%。以银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为例,深发展、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中行、建行、兴业银行、农行及浦发银行分别增长34.24%、37.41%、77.72%、18.41%、37.61%、50.16%、29.4%和64%。

    “银行中间业务是未来银行发展的一个方向。虽然目前不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但是各家银行还是会先将它做上去。”沐华表示。

    伍永刚告诉记者,大银行和小银行中间业务基数不同,发展速度和思路也就不同。“民生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幅度能超过70%,完全是因为发展了中小企业金融。一般来说,大行比较偏重银行卡、结算等业务,而中小银行则更倾向扩展咨询项目、理财产品项目等。”

    另有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就是依赖信贷规模的扩张。“虽然都知道仅靠这一条路扩张很局限,但是要‘跳出这个圈’很难。如今,银行中间业务的贡献也仅仅只有20%。”

    “未来中间业务的增长空间还有很大,预计增长速度将会在15%~20%之间。银行现在也在积极的做结构转型,改变盈利模式。”伍永刚表示,各银行对这块业务都很重视,这也涉及到了银行未来发展战略。

高增长或难持续

    在沐华看来,2010年银行发展增速尚在合理的范围。“银行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挂钩,中国经济没有波动的话,银行30%的增长速度也算合理。”

    据她分析,短期来看,各家银行都在扩张,这意味着银行在未来一年还是会持续高增长。

    伍永刚则认为,30%的增速太快,长期来看,并不能持续。“即使各银行高层都预计今年净息差还会持续上升,但贷款规模的收紧以及部分银行拨备的可能持续提高,则会制约银行业绩的快速增长。

    此外,他分析说,银行业高速增长与2009年的天量信贷有关。“在经历了2009年银行天量放贷之后,国家各地的投资项目也有序展开了。在2010年,为了这些开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国家必须拿出一部分的信贷来支持,不可能一下子将信贷完全收紧。所以,2010年银行的高速增长是当时的天量信贷的一个后续效应。”

    伍永刚估计,2011年是银行发展的一个过渡期。银行之后的增速将回归一个平稳水平,不会超过20%。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