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吴龙贵:“谣盐”惑众 考验政府公信力

2011-03-18 02:04:00

吴龙贵

    每一次大灾难之后,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譬如“5·12”大地震后,关于其他地区可能发生地震的传言就曾此起彼伏。此次日本大地震,由于引发了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影响可能波及周边,而公众对这方面的知识又知之甚少,因而对它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大地震本身。

    出现这样的紧张情绪,应该说是正常的。大灾难发生不久的一段时间内,往往是普通民众精神最为脆弱、相关信息最为混乱的时期,这个时候民众缺乏很好的辨识力。不正常的是过度紧张,甚至一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鸟,失去了理性的思维能力和最起码的判断力。

    碘盐抢购潮基于两个传言:一是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无法食用;二是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对此,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辐射监测室主任徐政强解释说,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吃碘盐防核辐射很荒谬”,“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放射性物质,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辐射想把这么大的太平洋水搞脏根本不可能。”相比以往相关部门和专家单方面否认式的辟谣,这种拿数据和科学常识说话的方式,显然更有说服力。

    如何应对谣言,消除民众的恐慌情绪,我们通常会说两句话,一是“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从政府角度来说,就是通过知识普及,让民众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句是“谣言止于公开”,即保障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和透明。此次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中,政府部门在这两方面的表现无疑都称得上可圈可点。这固然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体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进一步反思:为什么政府已经表现得足够好,还是未能彻底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呢?为什么有些公众宁愿相信谣言而跟风抢购,也不愿意相信权威的解释呢?

    具体分析此次碘盐抢购潮,首先可以肯定,有游资在暗中操纵,哄抬物价。据说,在部分地区,一包碘盐的价格已经翻了10倍。这当然也可以视为市场因素。此外,碘盐抢购潮仍然与当地政府的表现有一定关系。政府应付安全危机的能力确实是在不断提升中,但我们也要看到,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和对政府公信力的期待也有更高的标准。以往,政府部门只要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民众便可以相安无事;但现在,仅仅有知识普及和信息公开这种事后式的处理机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诉求。“碘盐防核辐射”缺乏科学依据,人们并不是看不到,之所以还会盲目跟风去抢购,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这样一种困惑:假如核辐射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假如碘盐真的能防核辐射,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被告知吗?

    “谣盐”能惑众说明无论是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还是政府公信力,都还有提升的空间和必要性。就前者而言,政府应有更多的事先预警而不仅仅是事后补救,至少在民众心理的掌握上,要比游资和商家跑得快;就后者而言,政府应该认识到,公信力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次事件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谣盐”惑众可能是给政府公信力打了一个不算理想的分数,提醒我们在这方面仍需要不断努力。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