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健康饰品监管现真空 功能“自己说了算”?

每日经济新闻 2011-02-25 02:12:00

  每经记者 杨淑 发自上海

  2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官方网站了解到,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声称能促进健康的饰物,这类产品除了可靠性存疑外,可能反而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危险。

  记者随即走访了上海部分商场和药店,发现此类商品仍在销售。这些产品的功效真如他们宣传得那么好吗?通过采访,记者发现,目前国家对这类产品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功能由厂家自己说了算。

  香港消委会:功效缺科学依据

  昨日,在一家连锁药店,销售人员取出一款颈环产品给记者。产品包装上明确标示着“非医疗(器械)用品”字样,“材质主要为硅胶,含锗tourmaline的复合材料”。包装背面写着:“经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远红外发射率达80%以上。”

  对于颈环是否有保健功效,该销售人员表示:“这款产品主要是缓解颈椎不适,提高睡眠质量的,不属于保健品,是外用的,带一点磁性。”佩戴后会不会有副作用?上述销售人员强调:“疗效因人而异,没有什么副作用,不过有些人刚戴上去会感到头晕,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还有过敏体质的人不宜佩戴。”

  上述产品真如商家宣传的那样好吗?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调查表明,在产品测试报告中,一款声称含锗(germanium)的产品,含量却显示“检不出”。另一款声称可“释放负离子”的手镯,被发现含有放射性物质钍,其放射性含量是否在安全范围内值得注意。

  此外,香港消委会还发现此类产品的宣传内容缺乏科学依据。有销售商宣称,自己销售的产品含钛(titanium),钛可以提升体温,达致疗效。而消委会指出,虽然钛是与人体协调的金属,常用作义肢的材料,却并无足够证据证明它可以升温促疗。

  公司:仿冒品致销量下降

  对那些忙碌又关注健康的人来说,方便、美观的保健饰物确实受到青睐。一种名为“法藤”的产品因声称“能改善失眠等症状,且能调理人体”而销量很大。据了解,生产法藤产品的法力藤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法藤株式会社在上海设立的独资子公司。

  “目前我们在上海的零售网点有30家左右,80%~90%是进口产品,很多体育明星也在使用,而且我们的商品都附有中国相关部门的测试,通过正规途径卖给消费者。”法力藤国家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营业部长助理龚晨告诉记者。

  龚晨说:“但是近两年出现了很多仿冒品,其实是偷换了概念。现在很多公司宣称含钛的产品有保健功效,其实只是钛是起不到作用的,主要是技术。我们的产品经过法力藤的核心专利技术加工后,会对人体的生物电流有影响,当人体局部发生疼痛或疲劳时,生物电流的排序是紊乱的,通过我们的产品可让排序正常化,起到缓解和辅助作用。”

  当记者问及法藤产品是否确有疗效及是否具有相关证书时,龚晨表示:“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在没有取得医疗资质之前,我们是不可以对产品的功效任意宣传的。我们的产品现在暂时没有取得相关医疗机构的证书,而且证明办理需要一段时间。”

  但是记者注意到,该公司的宣传册中仍然提到了产品的保健功效,如平衡人体生物电流、缓解肌肉紧张、酸痛等不适、增强自身自我调节能力等。

  针对香港消委会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龚晨说:“香港检测的是在电视购物和网站销售的产品,不是我们的产品。受到这些产品的影响,我们的业绩也有所下降,所以,法力藤也是受害者。”他还强调,“像项环、手链在海关的产品归类里属于非贵金属的首饰,当然材质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而且我们的产品都明确标注了是非医疗器械。”

  专家:勿听信单方面宣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国保健协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赵先生,他表示:“外用的产品一般不属于保健品。目前外用保健品的标准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协会正在制定,但是还没有涵盖到这么广的范围,所以此类产品的监管基本上处在一个真空状态。另一方面,它不属于医疗器械,只是一个饰品,有些国外专家做过实验,我国还没有承认这些产品具有保健功能。”

  据了解,早在2001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下发《关于日常生活用品不作为医疗器械审批的通知》。该通知指出,目前存在将生活日用品往医疗器械靠,误导消费者的状况。为规范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审批,保护病患者的利益,特规定:凡属于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如衣服、帽子、鞋、袜、手镯、耳环等产品,无论其采用何种材料,均不得作为医疗器械受理审批。企业也不得宣传产品的治疗、诊断功能。

  “据我所知,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提供相关的证书,除非它能达到医疗级的水平,那么经过申请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可以给它一个医疗器械的批准文号,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少,大部分都没有任何文号。”赵先生补充,“因为没有调查数据,而且范围太广,哪种产品对人体有利或有害,必须做一系列检测,检测报告还须经专家鉴定,最后才能判断是否超过人体能够接受的标准。”

  上海消保委保健产业专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由于目前还没有接到相关投诉,我们对此类产品未进行过相关检验,所以产品能否达到相应的功效以及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我们还不清楚。”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责编 Cheng.Xu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