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栏

每经网首页 > 专栏 > 正文

朱四倍:建183个“国际大都市”问群众是否满意了吗?

2011-02-15 01:30:14

朱四倍

        城市化追求超过现实需要,城市化就失去了其本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可能变形或者变异成过度的城市化。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

        (2月14日《人民日报》)

        尽管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但是,当你看到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时,恐怕会被利益受损和“城市病”日益蔓延而感到心疼吧?

        而与“城市化大跃进”相伴随的是各地的大规划、大景观、大扩张。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城市发展的规律,也制造出一系列违背民众意愿和祸害民众利益的“产品”,隐藏其后的就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圈地工程。

        我们真的需要183个国际大都市吗?建设部高官曾指责一些地方脱离实际,超越经济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笔者看来,这种指责可以看作是对183个国际大都市的批判,因为其同样难逃政绩工程的嫌疑。

        为什么明知“大跃进”不符民意、不合国情,有些地方还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大张旗鼓地大上快上?笔者以为,这是一些地方官员为个人目的,置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于不顾的必然结果。对于各地纷纷争夺名人故里的怪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吴祚来下定义为“文化铺张的场面美学”。根据这样的思路,笔者以为,可以把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归为权力的场面美学。说到底,离开了权力的推动,所谓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是不可想象的。

        之所以说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是权力“场面美学”的产物,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二。一是有的地方和部门由于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不顾客观条件,急于求成,盲目提出一些好大喜功的口号,制定一些脱离实际的计划,而且层层加码,签订目标责任状,并以此作为考核、奖惩、提拔干部的主要依据。下属为了完成目标,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最终的后果就是一任领导班子的辉煌政绩,造成几届班子的沉重包袱。二是我们没有看到对民生的重视,相反,仅仅由于一项拍脑袋决策加重而不是舒缓了民生压力,甚至把百姓拉入了越来越沉重的债务陷阱之中。

        1月25日,温家宝总理邀请11位基层群众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发表意见。温总理说,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我想,正在规划建设的这183个“国际大都市”,都应该听一听群众意见,如果群众不满意,还是别建了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