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个股聚焦

每经网首页 > 个股聚焦 > 正文

应对“老鼠仓”私募方法各异

2010-12-05 09:04:12

每经记者  朱秀伟

    由于没有有效的法律约束,所以私募出现“老鼠仓”也就不足为奇。针对这些行为,各私募有何高招?

        合赢投资总经理曾昭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所在公司内控非常严格,规定不论买入卖出,必须是公司信托产品先操作。

        有类似规定的公司还有不少。深圳一家公募派私募明确规定了买卖股票流程:任何买卖股票行为,必须是信托产品先进行,其次是单账户的其他客户,然后是公司注册资本的自营盘,最后买入或者卖出的才是推荐股票的研究员、交易员或者是基金经理。

        调查中记者发现,有的私募内部要求跟券商、公募一样严格,明确要求研究员不能进行股票买卖。还有私募要求公司员工必须上报自己账户以及亲人账户持仓、交易情况。

        但在考核制度上,这些私募有独到之处。如某家私募,如果研究员推荐股票最终获得收益,所贡献利润的2%~3%将归研究员所有。还有的私募甚至要求研究员最好认购公司信托产品,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以此杜绝损害信托利益的行为。

        有些私募则明确规定,研究员不能买卖自己推荐的股票,以及自己所研究行业的股票,但其他行业股票则不受限制。

        但不少市场派出身的私募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研究员是否提前“潜伏”无关紧要,不足以影响到投资决策,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甚至有私募投研总监更是认为,这算是一种变相的福利。但他同时指出,“既然研究员自己都买了,怕什么呢?只要公司推荐得好,研究员老鼠仓不会有任何影响。”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