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西北拉面师傅足迹看中国经济增长第三级火箭

新华网 2010-10-03 12:09:06

  小桥流水,绿树亭台,这一幕“江南风光”出现在以雪域著称的青藏高原上,多少令人有些时空倒错。在“静观亭”中,老板韩进录指着休闲生态餐馆的一角说:“我走过厦门、深圳、上海,最终还是回到了青海。”

  2000年,韩进录和兄弟姊妹几人怀揣东挪西凑来的10万元走出贫瘠的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远下沿海城市开清真拉面馆。

  2006年,事业上小有所成的韩进录回到青海办起了高档次的休闲生态餐馆。他还决定投资5700万元在老家化隆回族自治县搞大型生态旅游项目。建成后,都市“自驾族”可住进生态园位于黄河边上的农家别墅,体验别样农家乐。

  “昔日的穷山恶水还是有商机的,3-5年后,化隆肯定会好。”他说。

  韩进录是一批西北商人的代表,他们早年受生计所迫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打工创业,如今,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浪潮中又回到大西北。

  有观察家将西部视为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级火箭,这里有丰富的劳动力、待开发的资源、形成中的庞大消费市场,有望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保持高速增长提供动力。

  化隆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当地政府多年来通过鼓励当地人外出开拉面馆已扶持起规模可观的“拉面经济”,1万多家拉面店遍布全国210个大中城市,化隆也成了中国最大的清真拉面厨师输出地。

  化隆县就业局局长韩生军说,“拉面经济”的发展轨迹紧扣中国经济脉动。20世纪90年代,化隆拉面师傅“走出去”首先是把拉面馆开在制造业工厂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和人们较快的生活节奏给了拉面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菜速度快、拉面好吃又能吃饱、价格不贵”――韩生军说,这三大特点使得拉面馆在那个年代工厂密集的广东、福建和江浙一带生存下来,规模迅速扩大。

  他说,沿海地区已经有很多拉面馆,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向内地中小城市,还有少部分向边远地区转移。

  当地官员说,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批拉面馆倒闭后,化隆政府开始对“拉面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反思。

  “金融危机对拉面经济影响很大。老百姓开始不懂金融危机是个啥,当面馆纷纷倒闭后他们就知道了。”化隆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马明说。

  他说,这两年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提高牵动的产业布局调整也导致了拉面馆的迁离,“比如富士康工厂由深圳往内地迁,周边的拉面馆肯定也跟着走了。”

  韩生军说,留在东南沿海的拉面馆必须完成从零散经营转向连锁经营,从城市的周边进入中心地带,全面提升档次,才能在大城市“立得住脚”。但政府最鼓励的,还是像韩进录一样的企业家,在事业有成后择机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促进就业。

  韩进录说,过去化隆人都往外跑,开拉面馆见世面;现在经济好了,都愿留在本省,外地拉面馆人手明显不好找了。另一方面,青海人收入提高后不吝惜在休闲、餐饮上花钱,“这也为我们创造了机会。”

  他说,明年高速公路一通,化隆到西宁只需40分钟,上档次的休闲旅游项目能搞起来,不怕没有市场。

  化隆仅是中国西部私人消费增长的一个缩影,在西安、乌鲁木齐、重庆、成都等“西部大都会”,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星级宾馆、高档健身娱乐场所等已不再是中国东部中产阶级的专利。

  而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中国对通过西部内需市场对经济持续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也抱有较大期望。

  从2000年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中国在西部公路、机场和其他基础设施上进行大量投资,据统计,10年间开工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超过120个,累计投资2万多亿元。分析人士指出,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国家将更加注重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政策引导,在诸如农村旧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上撬动民间资金刺激私人消费。

  受益于扩大内需政策、投资增长等因素,2009年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降反升,占全国GDP的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达到了18.5%。(参与采写记者:张展鹏 冯国)
 

责编 方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