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困局待解 广州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停产
2010-07-07 01:56:02
每经记者 郭荣村 发自广州
广州市番禺区海龙湾小区的居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回收厨余垃圾的工人了,因为这个能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料的垃圾处理厂仅仅运转了一个多月,就不得不面临停产的变局。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厨余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以实现对厨余垃圾的绿色环保处理。但番禺这个厨余垃圾处理厂的命运意味着前进的道路还相当曲折。
“短命”的厨余垃圾处理厂
上述厨余垃圾处理厂由广州市中创沃德环保资源开发公司投资兴建,建设总投资约200万元。今年5月中旬投产,计划日处理垃圾10吨,但是停产前日处理能力只有1吨左右。
沃德环保厨余垃圾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钟二村工业园内,有绿色森林图案及循环标识装饰的厂房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然而,一个星期前,公司工作人员悄悄把放在海龙湾小区里的厨余垃圾桶全部收回了。
4月25日,番禺区启动海龙湾小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随后几百户居民登记参与垃圾分类,成为“绿色家庭”。中创沃德环保资源开发公司向这些绿色家庭发放垃圾桶等物品,再把回收的厨余垃圾运到处理厂,挑选出塑料袋等杂物,然后加入搅拌机粉碎,并加入蝇蛆和协同生物等进行降解,最终转化为符合标准的肥料。
就在公司准备扩大厨余收购范围时,这个“变废为宝”的垃圾处理项目却因发出酸臭气味,而遭到周围居民的多次投诉,最后只能停产。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厨余处理厂刚投产试用时,众多媒体纷纷对该环保项目进行报道,变废为宝也一度让人们看到了垃圾合理利用的希望。作为回收试验点的海龙湾小区居民也积极报名绿色家庭,有热心的居民甚至主动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可是没有人会猜到,仅仅过去了一个多月,高调开张的广州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却悄然收场。
番禺创建垃圾处理文明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正在协商处理这件事情,估计一两天内会有结果。
深层次的行业困境
事实上,厨余垃圾处理厂异味扰民只是表层原因,深层次则折射出整个垃圾处理产业普遍面临的群众积极性不高、产业规模偏小、技术不成熟、盈利空间小等问题。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这个厨余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只有1吨左右,而海龙湾小区有1600多户居民,仅这个小区每天就能产生3吨厨余垃圾,更不用说整个番禺甚至广州市。如此小的处理能力在巨大的垃圾量面前只是杯水车薪。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固体废物处理专家赵由才也告诉记者,每天1吨的处理量确实太小了。
另一方面,厨余垃圾处理从目前来看也只能说处于试验阶段。据了解,此种处理方式只能将一半的厨余垃圾转换为肥料,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垃圾耗时达6天,转换周期过长,生产的肥料虽然符合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有机肥相关标准,但目前也还停留在送给居民和花卉公司试用的阶段,产品能不能得到市场认可仍有待考验。
以上种种问题让当地政府和市民对厨余处理项目缺乏足够的热情。因海龙湾小区距离处理厂较远,所以居民对处理厂还是持赞同意见;但是处理厂附近居民不得不每天忍受难闻的气味。据悉,沃德环保公司的厂房原来是一个冷库,密封性还比较好。
2010年初,浙江一家厨余垃圾粉碎机公司前往番禺推广产品,同样被市民质疑为仅仅是个“粉碎机”,耗电不节能。而其他诸如蚯蚓消化垃圾等项目,更是无法大面积推广。
沃德环保相关人士表示,虽然厨余处理停止了,但是垃圾分类行动还在进行。在堆积如山的垃圾面前,垃圾处理产业显得势单力薄,而突破垃圾处理产业困局的答案,也还在探索中。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