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更多

每经网首页 > 更多 > 正文

城市管网被指“肚量小”新标升级仅“五年一遇”?

2010-06-24 02:55:43

每经实习记者  刘夏  发自北京

        雨洪浸街,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遭遇强降雨袭击的标志性画面。

        在极端气候成为高频词汇,学界、公众束手的同时,城市排水管网规划理念、设计标准、建设思路、管理措施等方面问题也备受质疑。

新标为“五年一遇”?

        在6月23日的一次环境论坛上,市政设施技术研究专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俊奇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住建部近期召集各路专家,正计划出台新的排水标准,争取达到“五年一遇”。

        李俊奇介绍说,现今,我国各大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仍参照2006年出台的  《室外排水规范》(GB50014-2006)。实际情况是,一般城市1~3年,重要地区3~5年,特别重要地区10年。

        “对比国外,日本的标准是2~10年,美国划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别为2~5年和2~10年。”但他也坦言,“国外在实践中会超出这些标准,而我们往往只参照标准的下限。”

        今年广州“5·7”、“5·14”两场暴雨,降雨量超过每小时100毫米,均是“百年不遇”。那么,为何标准将确定在5年?对此超出标准范围外的情况,难道要任由洪水浸漫吗?

        李俊奇解释说,“标准制定是一个技术问题,具体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评估,考虑公众承受的淹没时间和淹没深度。比如北京,要求30公分,半个小时排净,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具体标准还在研究阶段,十二五期间有望完成实施。”李俊奇表示。

排水系统痼疾

        南方洪灾只是引线,刺激标准提高的其实是长期积压下的排水系统痼疾。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介绍,北京就曾有许多“断头路”。由于道路和河道没有按照规划同步实施,造成不同步:路修好了,雨水管道却没有跟上。“为迎接2008年奥运,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许多。”程静说。

        “有的河道,因为兼有排洪和景观河道的作用,造成了一些问题。”程静分析,行洪的时候,水面必须拉闸降下去,而在平常却要保持着一定水平满足景观效果。“如果闸提起来却没有下雨就坏了,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缺水的城市。”

        排水管道本身的缺陷也不可小觑。李俊奇告诉记者,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管设计为圆形,这是不合理的。“圆形管道容易累积沉积物,往往占到直径10%~50%。”同样在我国青岛,排水系统在百年前由德国人设计,除了管网标准较高,管道也被设计成鸡蛋状,大头朝上,小头冲下。“当流量一定时,管道下端的流速会有所增加,非常科学。”

        产流量是存在于地上的另一个问题。产流量意味着有多少雨水变成径流,这个数字越小,表明还给自然的越多。中国城市的产流量大约为0.8~0.9,而在自然条件下,应当只有0.2~0.3。“北京知春桥附近,一年要积两次很深的水。因为那边修了两个大的停车场,产流量达到了0.9以上。”程静举例。

        “问题出在规划观念,推崇以排为主,忽略了生态作用。”程静说,北京以前都是砂石铺路,下渗量很小,近年来开始有渗水砖出现。这方面可以借鉴东京的经验,在河边建起高尔夫球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让它淹一淹,水自然就退了。”

改造考验

        “有多少路走多少车,有多少管排多少水。”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管了中国水资源6年半的吴季松说,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

        “城市发展太快,规划赶不上发展的速度。原来是农田的地方,很快被城市扩张挤占,农田排水沟渠竟然成了排水要道。”他分析,这是造成排水系统表现不佳的因素之一,“此外,中国讲究近水楼台,尤其南方城市,地产商喜欢临水建房,追求高房价。把排洪区域都建成了房子,河道自然越来越窄。”

        程静告诉记者,北京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如再想要改建管网恐怕不可行。“断面切开看就知道,地下太过复杂。”他建议把重点放在新建区上面,“像奥运、世博等,都是翻建的契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