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机构

每经网首页 > 机构 > 正文

银行信贷转移样本:贷款起息一两个月就打包

2010-01-22 04:47:39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去年下半年基本上就在做把存量信贷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的业务,特别是去年九十月,很多才起息一两个月的贷款就要处理,量非常大。”1月18日,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股份制银行投资银行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在去年全年的信贷  “出表”狂潮中,上述银行表现得颇为活跃,通过信贷理财产品渠道的“转移方式”更被充分使用。

利息收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

        据普益财富统计,从去年10月到去年年底,该行仅在浙江地区即通过信贷理财产品的模式转出存量贷款38笔,总金额接近13亿元人民币。据产品说明书中所称,挂钩的信贷和票据资产均为银行优质客户的授信,借款人评级均在4级以上。

        “去年做这个业务的初衷和2008年有很大不同”,上述人士表示。

        据了解,2008年上半年,由于受信贷额度的控制,商业银行更多是通过上述理财产品向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以满足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而去年,通过募集资金“置换”本行已经发放的贷款,更多是满足银行自身的需求。

        该人士介绍说,以该行去年12月中旬发行的一款同类产品为例,该笔贷款的借款方为浙江一家颇有实力的医药行业公司,该公司与银行有长期的业务往来,且资质评级属于银行认可的优质客户。“贷款的起息日在8月份,也就说银行收息还不到4个月,就开始处理这笔贷款了。”

        这一产品的运作模式是,首先银行委托某信托公司设立该笔信贷资产的转让资金信托计划,在该计划中,上述信托公司以受托人的角色向银行购买这笔资产,随后再将这笔资产以5万元为一份拆分成多份,并借助上述银行的网点渠道,发售给理财个人客户。这笔贷款属于流动资金贷款,总规模大约为2000万元。

        “这个量不算很大,而且风险可控、预期收益率实现几率非常高,所以销售两三天就结束了。”上述银行人士坦言,这样银行一方面空出了贷款额度,使得银行可以获取更高溢价的增量贷款,另一方面将利息收入转变成中间业务收入,银行的利息收入损失得以抹平。

减少资本消耗是核心目的

        实际上,就是这短短的两三天的销售,对银行而言意义非凡。

        根据上述银行公布的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其资本充足率为10.5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29%,资本充足的压力已经比较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银行在去年年底打包的类似信贷理财产品,很多挂钩的存量信贷资产正常付息时间都仅有两三个月,这也意味着银行在这一操作中,获取收益甚至中间业务收入也都不再是重点,减少资本消耗才是核心目的。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部分商业银行核心风控指标可能遭遇预警,资本金告急,通过加速出售存量贷款大规模回收本金来为此后的新增贷款腾空间也是不得已为之。

        实际上,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3月至9月初,招行、建行、中信、交行、光大、工行和浦发等7家银行发行的该类产品合计占据全部发行款数的80%。上述这些热衷于发行此类产品的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资本充足率压力。

        该人士坦言,“发行此类产品对银行拨备的影响也比较大。”据介绍,由于银行原本已经对上述贷款计提了拨备,而在表内的风险资产被置换后,相当于风险资产总量下降,这部分拨备也可得到释放。“一方面不会再继续扣减银行本已不多的资本金,另一方面,随着风险资产总规模下降,原有的拨备覆盖率随之也提高了”。

        不过在监管层关于信贷类理财规范的新规公布后,这一模式已经遭遇了尴尬。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周该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此前水平出现锐减。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今年第一个工作周,只有6家商业银行发行12款该类产品。上述银行同期的发行量只有1款,对比2009年最后一个工作周该行接近15款的发行规模,已经大为下降。

        “新监管政策对信贷理财产品进行规范,要求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前述人士坦言,这让信贷理财产品的发行遇到了困难,“只能考虑和其他银行的合作转让问题,但这会让银行的操作成本增加。”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