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订单恢复引市场追逐 中集集团业绩反转在望

2010-01-16 04:48:40

随着集装箱业务最坏时期即将过去,以及新业务的增长,中集集团的业绩有望反转在即。这也是市场近期追逐该股的根本原因。

每经记者  马宇飞

        2009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创下年内新高,出口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15%,实现自2008年11月以来首次正增长,表明我国外贸出口正加速复苏。受出口复苏的刺激,作为世界集装箱生产龙头的中集集团,在2009年11月,其干货集装箱产量环比增加94%,从新增订单来看,预计未来3个月的产量将保持环比增长的趋势,行业复苏在即。除了集装箱业务回暖外,中集集团新进入的能源装备业务和车辆业务带来的业绩增长点,也是市场调高其未来预期的关键。可以说,随着集装箱业务最坏时期即将过去,以及新业务的增长,中集集团的业绩有望反转在即。这也是市场近期追逐该股的根本原因。

        出口复苏引发的集装箱生产订单恢复了预期,这力撑中集集团(000039,收盘价14.92元)的股价在本周跑赢大盘。

        盘面显示,截至本周五(1月15日)收盘,中集集团报收14.92元,周涨幅高达12.01%,远远好于同期沪深300指数微涨0.08%的表现。

        与股价优异表现相呼应的是,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已先后有中金公司、申银万国、招商证券、国金证券、平安证券以及爱建证券等众多金牌券商对中集集团发布看好报告。大多券商研究员均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去年集装箱行业的“最坏时期”可能即将过去,由集装箱业务回暖带来的业绩弹性,以及能源化工装备业务和车辆业务贡献,中集集团未来的盈利有望超预期。

集装箱业务回暖增大业绩弹性

        近期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创下年内新高,出口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15%,实现自2008年11月以来首次正增长,表明我国外贸出口正加速复苏。

        受出口复苏的刺激,与出口航运紧密相连的集装箱需求也逐渐走出低谷,而作为世界集装箱生产龙头的中集集团自然受益不小。

        据了解,此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占中集集团销售收入很大部分的干货集装箱生产,在2008年10月到2009年中期基本陷于停顿,公司2009年上半年干货箱的产量仅5000TEU(注:TEU为集装箱单位);而在2007年~2008年,中集集团单月的生产量便高达十几万TEU。

        主业的瘫痪,直接导致中集集团在2009年跌入业绩低谷。其2009年三季报表明,中集集团在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8.86亿元,同比下降67.8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6亿元,同比下降54.41%。

        不过,集装箱行业的冰点正在慢慢“融化”。中金公司的数据显示,2009年11月份,中集集团干货集装箱产量环比增加94%,剔除10月份国庆假期因素,11月份产量较9月份环比增加69%。中金公司预计,从新增订单来看,预计未来3个月的产量将保持环比增长的趋势。

        “据我了解,公司2009年11月份的干货集装箱产量已经突破1万TEU了,12月份应该更多。”安信证券机械制造研究员张仲杰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记者注意到,多数研究员均认为,大规模的集装箱新箱需求有望在2010年一季度出现,谨慎的看法也是在二季度。

        集装箱业务的回暖意味着什么呢?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集装箱业务在2009年的疲软拖累了中集集团的业绩表现,但如果该项业务在2010年有所回暖,反过来也会增大中集集团的业绩弹性。

        申银万国的报告指出,经过连续4个季度的销售停滞状态,全球集装箱行业库存已经见底,新的集装箱需求马上就要出现,行业复苏在即。2009年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亏损在8个亿左右,折合EPS为-0.3元;而保守估计2010年全球集装箱需求在100万箱左右,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业务将不再亏损,预计将贡献利润4.5亿元,折合EPS为0.17元;至2011年全球集装箱需求将超过200万箱,回到2003年前后的水平,由此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业务或贡献利润8亿元,折合EPS为0.3元。

新业务有望提升估值空间

        除了集装箱业务回暖外,中集集团新进入的能源装备业务和车辆业务带来的业绩增长点,也是市场调高其未来预期的关键。

        作为集团多元化战略的第一步,中集集团的车辆业务目前已建立起辐射北美、泰国及国内多个区域的22个生产基地和24个4S店,年产超过20万辆各类专用汽车,成为全球最大的专用车制造集团。其产品包括集装箱骨架车、平板车以及罐式车等。

        一位长期跟踪中集集团的券商研究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车辆业务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净利润水平不高,盈利一直比较差。“就该业务而言,最大的看点在于集团进行的业务整合效果如何。”

        而相对车辆业务,市场更关注中集集团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务。作为一项高附加值的业务,尽管销售收入在中集集团各项业务中不占优势,但却贡献了很大部分的利润。中集集团2008年年报显示,能源等装备及服务业务的营业收入为77.7亿元,占中集集团的营业收入的16.4%;贡献营业利润5亿元,为所有业务中最多。

        申银万国指出,中集集团的能源化工装备业务重点布局国内天然气存储运输设备制造领域,是中集集团最具发展空间的一个行业。而受益于中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预计中集集团能源化工装备业务在2012年的营业收入可达120亿元,利润贡献将超过10亿元。

        上述券商研究员认为,在多元化战略下进入的新业务,将给中集集团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也是提升公司股票估值空间的“利器”,“可以说,随着集装箱业务最坏时期即将过去,以及新业务的增长,中集集团的业绩有望反转在即。这也是市场近期追逐该股的根本原因。”

        记者注意到,众多金牌券商的报告也大多持该观点,对中集集团的前景较为乐观。

        不过,爱建证券研究员乐旻旸也提醒,尽管预期较好,但目前仍须一份谨慎。“还是要看一季度乃至二季度的订单情况,一般的大航运公司在那时才会与公司洽谈,这将决定中集集团股价的估值空间。”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