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机构

每经网首页 > 机构 > 正文

无近忧有远虑 大行再融资疑云难散

2009-11-26 04:18:06

每经记者  聂伟柱  发自北京

        11月24日三大国有上市银行将再融资的传闻突袭股市。11月25日,本报记者致电中、工、建三大银行相关人士,三大行无一例外地表示,近期没有再融资计划。然而,当记者进一步追问,“近期”指多长时间时,三大行相关人士均未给予正面答复。

        分析人士认为,大行表态近期无再融资计划,并不等于否定了明年进行再融资的可能。特别是在市场上认为明年信贷保持7万亿~8万亿新增规模的预测下,三大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堪虑,再融资的隐忧仍未散去。

大行再融资预期增强

        经过上半年天量信贷之后,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消耗。

        各大行2008年年报和2009年三季报显示,中行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末13.43%下降到今年三季度末的11.63%。工行资本充足率从去年末的13.06%下降到三季度末的12.60%。建行资本充足率由12.16%,下降到三季度末的12.11%。

        “由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迅速增加,这导致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明显下降。”工行行长杨凯生在近日表示,拿今年中期和今年年初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水平相比较,大概下降了200个基点。

        “应该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部分来看资本充足率问题。”广发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认为,今年浦发行、民生银行融资之后,中小上市银行明年再融资的几率较小。相反,工、建、中等大型上市银行明年再融资的预期存在。

        据了解,工、建、中、交四大上市银行中,上市最晚的工行至今也已有3年时间。3年内都没有进行再融资,明年融资的预期增强。

        事实上,再融资的压力更多来自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尽管银监会否认了资本充足率调高至13%的传言,但资本充足率的问题仍然成为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下子提高到13%对银行冲击太大。”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也许可以按照逐年提高的办法实施。

        “即使大行要进行再融资也是在明年二季度以后的事情。”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同时表示,市场上传言的13%的资本充足率,不单是国内,就是在国际上来看也属于非常高的。

资产证券化是出路?

        “按照今年的放贷速度,大行在明年如此放贷的话,到明年年底,资本充足率将逼近底线。”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资本充足率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如此压力之下再融资也不可避免。

        有分析师认为,考虑到市场的接受程度,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在市场上进行数千亿元的融资。即使是进行再融资,散户的接受程度也十分有限,有可能对大型机构进行定向增发。

        早些时候,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通知》规定,对于2009年7月1日以后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将从其资本中全额扣除。这也意味着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道路不通。

        次级债发行受阻,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限,同时信贷增量不会骤降,这似乎使商业银行陷入一个“资本困境”。

        对于这一问题,工行行长杨凯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资产证券化。杨凯生建议重视资产证券化破解资本充足率的难题。他认为,银行的贷款、银行的资产应该有它的二级市场,应该可以流通。

        杨凯生近期在北京公开指出,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因此现在谈到证券化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排斥甚至防范心理。但如果从技术上来看,防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一个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也对资产证券化表示支持。他表示,应该鼓励和促进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

        据了解,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3月,央行、银监会共同制定的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启动试点。2005年12月,建行和开行率先推出两项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目前,资产证券化处于总结报告阶段。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