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2009-09-29 01:48:43
每经实习记者 张玮 发自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昨日就60亿元国债首次在港发行一事接受了本报专访。
NBD:对于我国国债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你有何看法?
赵锡军:国债在境外发行,这是另外一种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的方式,有很积极的意义。人民币扩大使用范围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境内和境外的贸易,由境内逐步地向境外拓展;二是直接在境外拓展,不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并提升使用层次,实际上这也是离岸市场建设的一部分。
关于人民币使用范围的扩大,香港起步很早。多年前,香港的管理部门就允许接受人民币的交易、存款,到后来,央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就人民币的回流问题达成协议,通过人民银行的合法管道回流到境内来。不过,那时人民币在香港的使用仅仅限于非金融领域,如简单的购物消费等。
在60亿国债发行之前,已经有境内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债券。境内的金融机构、企业等融资主体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或其他融资工具,需要当地已接受和使用人民币,且达到一定的程度,而香港已具备这样的基础。
NBD: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从7月份到现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约为7000万元人民币,从我们整个贸易总规模来讲,数字并不是很大,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赵锡军: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口号。我们实际上是在 “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这才是实在的东西。原来企业结算的时候不用人民币结算,现在跨境贸易我们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融资,这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NBD:你认为目前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存在的瓶颈或者困难有哪些?
赵锡军:首先是货币汇率稳定性,国际化货币必须是稳定的,不能波动太大。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不太愿意用美元计价,就是因为美元不稳定,有风险。
其次,就是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性。第三,除了贸易的计价和结算功能,投资和消费方面的方便程度也是人们选择币种的考量因素。
NBD:接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会不会很快?
赵锡军:目前我们正在逐步扩大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减少对人民币的买卖约束和限制。人民币其他功能的发挥也在不断扩展。人民币扩大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性,在投资方面的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多一些,也使得人民币能更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
当然,人民币的稳定性还是核心,这是很重要的、最基本的条件,人民币的使用范围要不断地扩大,使用这种货币的风险要小,这也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实力——要能支持货币的稳定。
另外,要给使用这种货币的人提供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的工具,建立起一个避险工具的市场,为真正愿意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企业防范汇率波动风险提供一个保障。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的交易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