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市公司调查

每经网首页 > 上市公司调查 > 正文

优秀经理人转战“一对多”激励体制成难题

2009-09-19 03:29:30

每经记者  巩万龙

        一段时间过去,“一对多”的发行销售仍保持着较高的热情,优秀公募基金经理人仍源源不断地转战“一对多”战场。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隐忧。目前,相比公募基金“一对多”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机制,阳光私募的业绩分成无疑更诱人,凭借“一对多”良好业绩打出名气的基金经理存在转投私募的可能,基金公司积累的客户资源也会一并流失,“一对多”产品的业绩也将步入平庸。

【回顾】

公募精英转战“一对多”

        近期,“一对多”销售与品牌宣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博时和南方等大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正在加紧销售,多家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投资团队也已显露雏形。

        记者注意到,一些大基金公司分管投研的管理层人士纷纷重新披挂上阵,亲自掌舵“一对多”。博时特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兼价值组投资总监董良泓、广发的副总经理朱平、易方达专户投资总监肖坚、南方的投资总监邱国鹭均已成为  “一对多”产品的基金经理。

        目前市面上的“一对多”基金经理出身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长期分管社保和企业年金的专户投资经理,此类经理人大多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例如鹏华基金的杨俊和招商基金的杨奕等;另一类基金经理则是从管理岗位重新走回一线,例如交银的专户投资部总经理赵枫和光大保德信的黄刚。

        “做专户与做公募没什么两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资产配置上更灵活了,更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更注重绝对收益。”鹏华基金专户部投资总监杨俊此前向记者坦言,因为已经在社保和公募投资上积累了经验,操作“一对多”应该难度不会太大。

【现状】

业绩考量无标尺

        由于一对多属于基金产品中的新生事物,因此,“一对多”产品的“及格线”仍无法确定。

        市场分析人士大多预计,“一对多”与阳光私募在某些地方较为类似:仓位灵活、规模较小、管理人具有较强的投资经验,私募或许是“一对多”未来业绩的参照。

        对此,一位分管“一对多”销售的专户部副总经理表示,“我接触到的客户由于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对他们来说,收益要求不是很高,但更倾向长期稳定的回报。”

        对于“一对多”如何业绩考量,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私募机构只能凭借自己单打独斗,积累业绩口碑,从而吸引客户,一旦投资业绩过于平庸和客户服务过差,将在行业内很难立足。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专户经理“一对多”业绩即使做得较差,因为业绩信息不公开,专户基金经理的公募职业生涯仍能够延续。

        同时,该业内人士担忧,如果基金公司从商业利益出发,“一对多”未来业绩或会出现两极分化,要么平庸化,要么过于激进。

【隐忧】

专户激励体制的两难

        自从阳光私募在2007年快速崛起之后,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失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南方基金副总王宏远加盟中信证券,交银投资总监李旭利转投上海重阳……

        “一对多”推出之后,有关激励机制的争议一直不断,如何处理“一对多”投研团队的激励机制,是摆在“一对多”专户业务发展路上的一个命题。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曾指出,一旦对专户基金经理收入给予业绩分成,基金经理的投资运作就会急功近利,这样造成专户业绩浮动过大,要么业绩非常差,要么业绩非常好,但长期业绩很难稳定下来,所以基金经理不会参与专户业绩提成。

        目前“一对多”业绩分成由基金公司全额收取,专户基金经理并不参与提成,与之相比,私募的激励体制无疑更诱人。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对多”基金经理激励机制不到位,未来凭借“一对多”良好业绩打出名气的基金经理极有可能转投私募,基金公司积累的客户资源也会一并流失。

        据了解,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中,多数公司用股权激励或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方式,激励基金经理,很多公司会作出长期计划,比如年底才能拿到股权或期权,基金经理的跳槽频率相对较低。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