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更多

每经网首页 > 更多 > 正文

“后危机时代,结构调整应凸显国退民进”

2009-09-11 03:05:44

每经记者  刘琳  发自大连

会场声音

□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

缓解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必须起带头作用

□  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

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

□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

经济刺激政策还将维持下去

□  中金公司总裁朱云来:

政府应明确管理银行贷款投资

        昨日下午,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200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开幕。本届年会以“重振增长”为主题,3天将安排70多场讨论会。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商界、学术界人士代表齐聚一堂,展开了激烈的智力碰撞。

        昨日在  “全球衰退与发展中国家”分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鼓励中国企业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首先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互相帮助,”张晓强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会尽全力以不同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根据框架合作,中国将会不断地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不管是贸易还是鼓励中国企业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等方法。

        对于刺激性经济政策应该何时退出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表示,这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对世界实体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目前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刺激性政策还将会维持下去。《经济学人》杂志亚洲商业编辑谭逸东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参加年会的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后危机时代,结构调整应该凸显“国退民进”的特色。结构调整要做到从体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其中如何更加强化民营经济的力量应成为重要内容。过去做大民企的思路,是要在民企壮大的过程中,把国有企业边缘化。但这个思路在后危机时代将要有所转变,“未来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把目前的大国企做好、做强。做强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其民营化。通过降低国有股占比等方式,来扩大民营经济,同时提升现有企业的竞争力。”

同步播报

中国绿色科技组织昨发布报告:

中国绿色科技市场总额近万亿美元

每经记者  马骏骎  发自上海

        正当全球政要学者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谈“绿色经济”之际,中国绿色科技组织昨日在大连和上海同时发布深度剖析中国绿色科技市场潜力的报告——《中国绿色科技报告2009》。根据报告测算,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科技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之一,绿色科技市场总份额每年可达5000亿~1万亿美元,约占2013年中国GDP的15%。

        中国绿色科技组织的始创合作伙伴为普华永道和上海美国商会。上海美国商会总裁BrendaFost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18个月全球经济都在经历转型期,这份报告在达沃斯论坛以及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之前推出,也是希望能让政府层看到,进而成为会议讨论的一部分。

        中国绿色科技倡议项目执行总监艾国强解释了“1万亿美元”测算结果的由来。此次调查重点研究了包括清洁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等7个绿色能源产业的主要领域,从300多种目前及将来可能拥有的绿色科技方案中筛选出最具商业价值的125种,分别加权相加每一种方案的市场大小和市场份额,并扣除重叠部分,得到了这个产值。“这并不是一项预测,”  艾国强强调,“我们的计算完全是基于现实市场情况的。”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2030年前  中国碳效率需提高4倍

每经记者  马骏骎  发自上海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昨日在北京呼吁,“中国从现在起到2030年将需要把其碳效率提高4倍,才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碳排放控制在一个安全的水平。”

        斯特恩指出,如果全球继续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和排放温室气体,到本世纪末,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将有超过50%的可能,最终导致全球气温比工业革命前上升5℃。这5℃的上升将给地球带来破坏性的灾难。

        “中国已经开始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他说,“自2000年以来,中国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已经增加了670万公顷。对中国,也对全世界来说,低碳的未来才是唯一能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未来。”要确保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维持在500ppm并下降至450ppm,就必须在2050年前将全球年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控制在2吨内,而且已经等不起了。

        斯特恩勋爵分析得出结论:只有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共同采取有力措施才能确保我们成功应对气候变化。他建议中国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领域大规模地转型向低碳发展的道路前进。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