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房产

每经网首页 > 房产 > 正文

中海前5月销售额203亿港元 万科龙头地位首遇冲击

2009-06-09 03:15:46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去年销售额还只有万科一半的中海地产,如今与行业龙头老大的差距只剩下一个月销售额的差距。面对业绩增长幅度达到80%以上的竞争对手,万科董事总经理郁亮曾坦言:“万科真正的对手是中海,与我们旗鼓相当的始终是中海。”

        日前,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和万科先后公布的1~5月销售业绩表明,中海已经不甘于仅仅是作为销售利润的第一,更有在销售额上超越万科的野心。6月5日中海(00688,HK)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1~5月份销售总额为203亿港元。

        而6月7日,万科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累计销售金额为238.9亿元。中海和万科的差距,只有一个月的销售额。

销售额增幅相差悬殊

        虽然万科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佳销售业绩,但其前5月销售额的增幅只有27.4%,而中海地产的同期销售额增幅达到了80.1%。有评论认为,按照中海目前的销售额增幅,随时都有超过万科的可能。

        据中原地产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万科截至去年底的土地储备规模为1793万平方米,按照去年的销售规模只够开发3年。而中海的土地储备规模为2480万平方米。

        销售单价方面,中海的销售单价较万科更高。数据显示,中海前5月的商品房销售成交均价达到9398元/平方米,万科前5月的商品房销售成交均价为8480.65元/平方米。这也意味着,为了取得同样的销售额,中海可以卖出更少的面积。这也使得后者的“补地”动作,不必像万科那么频繁。

        根据万科的公告,万科5月份花费23亿元,在无锡、佛山、青岛等地补充了188.34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而中海方面尽管未公布今年1~5月新增的土地储备情况,但是知情人士透露,大概只有一幅土地的进账。

行业竞争愈演愈烈

        虽然中海的销售额极度接近万科,但分析师们对中海在今年超越万科,成为地产行业的“新老大”表示谨慎。

        “中海和万科的销售规模和实力一直很接近。2009年还未过半,最终能否超过万科还不好说。”中房指数院研究总监张秋芳说。在她眼里,中海与万科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公司,销售策略、开发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此前,业界普遍认为,中海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利润;万科则更为重视规模和资金周转的速度。

        张秋芳认为,任何一家房地产公司未来都有可能超过万科,而不仅只有中海。此前,保利前4月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5亿元,紧紧咬住中海和万科。绿城、绿地、世茂、富力地产等多家房地产公司都已经宣布销售额破百亿元。

        “以前,销售额破百亿的只有万科等一两家企业,现在有能力破百亿元的已经有十几二十家。”一家上半年已经跨入百亿军团的房地产“标杆”企业地区公司负责人感叹,具备实力威胁万科龙头地位的地产企业,正大规模扩增。而如果万科的拿地规模一旦跟不上销售速度,进而导致“断供”,那么被其他地产企业超越,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万科的行业第一,要看是什么方面。如果说销售额,我们是不如他们。但如果是指利润额,他们一直在我们之下。”这是中海地产一位员工对行业“领头羊”的评价。过去6年中,除了2007年和2003年,中海每一年的利润都领先于万科。去年中海的销售利润是44亿元,而万科是40亿元。

中海:推迟开盘因市政规划变更

    本报曾于6月2日报道,中海地产上海公司开发的中海万锦城项目,在取得预售许可证以后,一直拖延开盘时间,致使向该项目缴纳了3万元诚意金的200多名准购房者,错过了以最低价格购房的时机。

        对此,上周五中海地产上海公司向《每日经济新闻》解释,去年年底,项目所在的闸北区区政府酝酿变更区域内的市政规划。而上述规划的变更,将直接影响到上述项目。为此,该公司不得不延迟开盘。

        “事实上,我们也一直在等闸北区规划局的消息,据此确定最后的开盘时间。”中海地产营销策划部助理经理耿秋慧说。

        据她介绍,上海市闸北区规划局曾对区域改造规划的进一步研究与深化。中海·万锦城作为闸北北广场改造的标杆项目,其开发节奏及工程进度与整个政府规划息息相关。

        为配合区域改造,中海·万锦城项目周边的道路规划及项目内部的水、电等管道布局相关配套将实现进一步优化。因此不得已而推迟开盘时间。

        事实上,在得到楼盘需要延期开盘的消息后,中海上海公司曾向200多名准购房者发出通知,告知将会延期开盘一事,并曾表示会在今年上半年开盘。但直到4月份,中海才接到来自规划部门的通知。造成购房者误解中海是因为故意捂盘,而延迟销售上述项目。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