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机构

每经网首页 > 机构 > 正文

监管层频繁强调贷款质量风险逼近还是未雨绸缪?

2009-06-02 04:05:33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5月以来,监管层已多次强调金融风险的防范。5月31日,银监会和财政部两大部委更联合发文,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视贷款质量的变化。这被一些全球性研究机构视为银行业有“资产质量恶化迹象”。

        对于这一判断,银行业内人士并不认可。“监管层近期的表态,更多是一种未雨绸缪。即任何时候都要把风控摆在首位,尤其是经济还不景气的时期。”昨日,一城商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表示。

资产质量恶化迹象初显?

        今年1~4月我国新增信贷达到5.17万亿人民币。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最新报告表示,随着新增贷款急剧增长,银行业正初步显示出资产质量恶化的迹象。

        上述报告称,中资银行已经将更多“需要关注类”贷款的等级下调至坏账。同时,中资银行还为未减值贷款计入了更多拨备,表明银行本身已经预料到当前正常的贷款将在未来出现更大损失。全球经济继续恶化、中国的内需未完全释放、贷款企业利润下降,都将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惠誉认为,“鉴于当前庞大的银行放贷规模,短期内很难察觉潜在的信贷危机。”但“在企业利润下滑之际应该伴随着信贷紧缩,中国的情况截然相反,这将导致银行对企业的风险敞口加大”。

贷款最终流向难以判断

        对于惠誉的判断,上述银行副行长称,“今年1~4月银行信贷主要的投入方向是政府类基建项目。”今年以来银行体系内积累了充沛的流动性,而各级政府在财力扩张期又对项目上马有充分的意愿,才成就了信贷井喷。5月信贷适当收缩,也是因为安全项目的分配完毕,这也表明今年信贷井喷是银行抓住的机会,绝非放松审核的结果。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验证。据光大证券研究院的统计分析,2008年全年中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在26个基点。若以150%拨备覆盖率计算,信用成本率在40个基点左右,不良贷款生成率相比信用成本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今年1季度,不良贷款生成率还在继续下降。

        “如果认可去年4季度宏观经济形势最差,今年一季度见底、二季度企稳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当前对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的担忧不必太高。”光大证券行业分析师金麟表示。

        另一方面,市场仍担忧,贷后资金监测存在困难。“上月监管层再度强调了要确保贷款资金最终流向实体经济,对这些问题确实有所警觉,”一银行人士表示。

同步播报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设立首席信息官

        昨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新《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在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这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创新之举。

        新《指引》不仅规定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承担的主要责任,提出要构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  “三道防线”(即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审计),而且提出要求商业银行在决策层设立首席信息官。

        据了解,首席信息官直接向行长汇报,并参与决策。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包括直接参与本银行与信息科技运用有关的业务发展决策;确保信息科技战略,尤其是信息系统开发战略,符合本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等。

每经实习生  曾春  记者  李书毓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