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更多

每经网首页 > 更多 > 正文

4月开始 CPI、PPI双负或成历史

2009-04-15 02:46:02

每经记者  朱小雯  刘琳  发自北京

        经济学家和机构分析师对2009年一季度GDP增幅的预期在6%到6.9%;3月份CPI同比降幅为1.4%到1.8%;PPI同比降幅为4.2%到6.8%。

        本周四、五,国家统计局将分别公布今年一季度和3月份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每日经济新闻》对10位主流经济学家和机构进行了调查,他们对即将出炉的重要宏观数据做出预测。

数据

GDP不再持续大幅下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认为今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长不会持续去年第四季度大幅下降的趋势。“去年年底市场声音对今年前三个月普遍比较悲观,但现在来看我们的经济还在企稳中。我预计GDP会达到6%的同比增速。”

        霍德明说,事实上,近期的政策走向已经向我们暗示了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由于政府正在将4万亿刺激政策中用于基建的资金,向民生和消费领域扭转,因此可以推测我国经济增长的紧迫性已经趋缓。正因为GDP开始稳定下来,政府才会愿意用更多的精力考虑长期结构调整的问题。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最为乐观,他预计一季度GDP增幅不会比去年四季度低,将达6.8%到6.9%。“温家宝总理此前透露3月份工业增加值为8.3%,而根据我们的测算,只要工业增加值达到9%,一季度GDP就不会低于去年的整体水平。”他还预计第二季度可能GDP单季同比增幅冲到8%。

CPI、PPI双负将成历史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3月份仍然是CPI和PPI双负的态势,但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需求上涨,因此并不存在通缩的压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认为,3月份CPI降幅与2月份相比较平稳,变化不大;PPI则降幅缩小,两者仍为负值。“无论是CPI还是PPI,3月份将成为最后一次负值。”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如是表示,“可以说目前的经济已经见底,从4月份开始,PPI和CPI都将转正。”

        何志成认为,由于去年3月份正值CPI开始抬头的当口,因此今年3月份及第一季度的CPI同比降幅面临一定的基数压力。他认为第一季度CPI将同比下降4%左右,PPI会下降5%左右,GDP的增幅则会超过6.5%。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表示,3月份的CPI和PPI数据较二月份变化不大。不过他认为未来需要对通胀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

        和讯信息首席分析师文国庆认为,CPI和PPI数据都已经走到极限,三月份之后两者将走高,PPI有不断回升的机会,但转为正值仍然要等到今年下半年。

政策

货币政策需保持现状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近期不需要对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作出调整。张斌指出,货币政策有必要进行轻微调整或转向,从宽松转向适度收紧,未来比较长的时间里都没有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而需要适度控制。

        连平认为,在第二季度之内都不需要对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做出调整。“一季度的高信贷增长是正常的,以往年份一季度的信贷投放量也是最高的,今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中央投资项目和去年储备的项目比较集中地在一季度释放,流动性也很充分,因此今年内的信贷高增速显得尤其明显,这也是对实际经济状况的反映。”

        他预计今后季度信贷的增量将下降,信贷同比增速则不会降低。货币政策需保持目前的状态,再观察一段时间。

        但鲁政委表示,年内仍有降息空间,1~2次的降息可能性非常大,“如果目前的信贷高增长无法持续,GDP下降,那么在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是非常有可能降息的。”

不需新刺激政策

        温家宝总理上周六表示,3月份中国多个经济领域显示出增长改善的迹象,不过仍然面临全球需求减少的困难。市场随后对第二季度出台新的刺激政策的计划有不少猜想和期待。但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们纷纷表示,目前来看不需要再出台新的刺激政策,不过,对现有政策的调整和落实仍非常有必要。

        张斌说:“我认为完全不需要新刺激政策。”政府支出不再需要增加,而是需要转向,调整支出结构,放开私营机构的准入限制。

        国泰君安总经济师李迅雷也认为,通过信贷及财政支持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刺激政策应该不会再次出台。因为现在的力度已经很大。下一轮的经济刺激措施将在保就业、刺激消费和完善社保制度方面下工夫。

        文国庆也认为,不需要新的刺激政策。在二季度,随着大工程拉动作用不再持续,需要更多对终端消费的刺激,如医疗补贴和保险,或对贫困地区发放消费券等。

        鲁政委表示,目前更需要抓前期政策的落实,第一是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第二是做好项目的调研和储备,“一旦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有需要就出手。”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