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机构

每经网首页 > 机构 > 正文

花旗粉丝:爱上一只股票让我“万劫不复”

2009-03-03 02:50:25

文:记者 马骏骎 口述:邓妮斯

    从全球第一大银行到濒临倒闭,花旗集团曾让无数投资者为之疯狂,为之悲伤。在金融危机中,花旗的投资者有着怎样的经历?国内某商业银行高管邓妮斯(化名)向记者讲述了她和花旗的故事:

    从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成立了花旗集团起,我就一直关注花旗,并在2003年初决定投资花旗。在查看了花旗几年来的走势后,我以33美元的价格买入花旗集团(NYSE:C)。

    买入股票后,花旗每年给我的分红超过了两美元一股,股价最高到过55美元,我盘算着至少应该将花旗股票保留20年、甚至30年,到时股价和利息都会非常可观。但去年,事情开始慢慢脱离了可控轨道。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一向坚挺的花旗股价开始下跌。伴随着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华尔街的金融体系岌岌可危。2008年初,花旗股价跌至26美元左右。由于对花旗信心十足,此时我想到的并不是撒手放弃,而是继续“抄底”。

    然而,伴随着不断爆出巨额亏损,10月,花旗的股价已跌至14美元。这时,我又习惯性地继续补仓。

    2008年11月,随着美国政府在救市与不救市之间摇摆,花旗股价也已经跌至3美元的惨痛境地,但我仍像着了魔似地想,“花旗曾经给过我丰厚的回报,索性我再买些股票,就当为它作贡献吧。”于是我依然调动资金再次入市。

    2月20日,市场传言称花旗将被国有化,午夜我坐在电脑前眼睁睁看着花旗股价跌至1.6美元,这次我终于下定决心不再补仓。我隐约回想起一位银行高层领导曾意味深长地说过,“银行股还是尽量不要碰为好!”,言语中似乎早已看穿了投资银行股的本质。

    直到今天,当我看着花旗,仍会有“买不买”这样的念头闪过,但这些年来的投资经历使我明白:对任何一只股票产生感情的后果就是万劫不复。话虽如此,但我仍然希望,花旗会像“9·11”后的纽约一样走出阴影,像二战时被日军打出菲律宾的麦克亚瑟将军一样,有勇气说,“Ishallreturn!(我会回来的)”。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 010-65072776

上海: 021-61213899

深圳: 0755-33203568

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