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城市品牌影响力再提升,新发展格局下的“成都特质”有哪些?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2-08 17:05:50

12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地区品牌影响力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完成的《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2021年全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排名,入围前十强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武汉、南京和天津。

每经记者 杨欢 叶荣    每经编辑 刘艳美    

_zj_3442.thumb_head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城市品牌既是打造城市综合性影响力、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有效战略工具,也是国家品牌化的有力支撑。

12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地区品牌影响力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完成的《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简称“报告”)提供了2021年全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排名,入围前十强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武汉、南京和天津。

本次报告选取全国288个城市,对30个省及20个主要城市群的品牌影响力进行了评估与测量。备受瞩目的是,通过城市品牌影响力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测评中显示,国家中心城市的表现尤为突出。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战略要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肩负着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使命,是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以成都为例,作为西部城市体系的核心城市,成都在科技、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成为推动西南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根据报告显示,成都城市品牌影响力年均增长率为1.67%。

如今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成都迎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成都“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城市能级全面提升,“主干”支撑持续强化,建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区域引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

做强城市品牌 “软硬实力”双提升

当前,我国城市正在从片面追求经济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向追求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模式转型。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发展和自主技术创新等硬实力建设的传统“赛道”越发细分,并且呈现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赋能城市硬实力提升的发展潮流。与此同时,城市文化、治理水平、市民素质以及城市形象等城市“软实力”也日益成为城市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新赛道”。

为此,报告引入数据测算城市品牌的软、硬实力,其中,城市品牌“硬实力”反映城市品牌影响力的实质基础,城市品牌的“软实力”因素则反映城市品牌影响力的受众认知价值。聚焦成都,自2016年被赋予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后,成都城市能级全面提升,“主干”支撑持续强化,交通、科技、文化等“软硬实力”双双提升。

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形成“两场一体”运营格局,共同肩负构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使命,成都成为面向欧洲、中东、中亚及东南亚的重要空中门户,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科技赋能城市硬实力提升,成都的表现也不容小觑。11月召开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都共有22个项目上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在聚焦前沿科技探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重大战略需求、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科学普及优秀成果等方面均有突破,获奖数量在同类城市中继续保持前列。

细数成都的科技资源“家底”——目前,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64所,中科院光电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多家,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126个……

文化是城市品牌的基础和灵魂。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文化+”战略的落实和推进,特别是围绕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各地蓬勃展开,文化公共服务以及数字文创产业在疫情冲击下反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与成长。

成都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亮眼,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孕育积淀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特质。

早在4年前,成都就发布了《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其中提到,成都将通过5年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丰沃的文创土壤、深厚的文创资源、优秀的文创项目、多元的文创金融生态让成都文创产业,交出不断攀升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以双位数增长,分别为1129亿元,占GDP比重达7.64%;1459.8亿元,占GDP比重达8.58%;1805.96亿元,占GDP比重超10%。

引领区域联动 形成地区品牌力量

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区域和城市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空间战略平台。此次报告提出,地区品牌影响力建设也应确立其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思维。

从宏观空间尺度的的城市群品牌、省域品牌与城市品牌的互动关系来说,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特征等方面的相互背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心带动与腹地支撑效应,对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而在中观尺度的都市圈品牌与城市品牌的互动关系中,在文化认同、发展能级、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则对城市品牌影响力有着直接和紧密的关联。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着手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隔1年后的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如此高规格的文件对于成都、重庆两座西部超级城市来说,意义非凡。在成渝双城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合作与融合,如何更好地引领双城区域发展和带头作用,成为两座国家中心城市完成中央提出的发展目标的重要考量。

不久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以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

圈内各城市文化同源,山水相连。早在2020年1月,成都就明确提出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而随着此次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成都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在强化发展极核的同时,还将发挥对周边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从中心吸引向辐射带动转变。

从地区品牌影响力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进一步释放国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承载能力,成都可与周边三个城市区域共同形成功能协调、互补共促的网络化功能布局,协力打造“巨轮效应”,组团出海,以此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下的地区品牌力量。

正如报告所言,通过城市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推动城市迈向更高品质、更富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反过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又能为城市品牌的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动力,有效强化城市品牌的建设,进而能够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需要,不断给以切实的回应和满足。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