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资本要投素质的肉:人造肉高阶版每磅成本已经过万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5-16 19:55:46

近日Impossible Foods获得维港投资领投的近3亿美元,再次将“人造肉”推至聚光灯下。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Upload_1558002737033.thumb_head

继Hampton Creek之后,李嘉诚在“人造系列”的投资再下一棋——对人造肉龙头Impossible Foods投资近3亿美元。他本人曾多次对人造肉、人造蛋等科技食品寄予厚望,认为其“更有效、更环保、更有素质”。

有投资界人士亦指出,人造肉等食品正在与“真肉”无限接近,此阶段亦需要在研发、供应链、营销上持续投入,如果穿越研发的消耗高峰,生产安全产品并占领市场,才是人造肉经济发迹的真正开端。但就目前而言,高阶产品的造价依然偏高,头部企业成本已在至少1万元人民币以上。

要投“有素质”的肉

如果说Hampton Creek在2014年获得李嘉诚等人近2300万美元投资,是资本对科技食品领域的小试牛刀,那么近期Impossible Foods获得维港投资领投的近3亿美元就是资本对人造食物的强势出击。

只不过,Hampton Creek生产“人造蛋”,而Impossible Foods主要搞“人造肉”。值得关注的是,在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融资事件中,李嘉诚是常客(维港投资为李嘉诚麾下机构)。不仅如此,名声在外的李嘉诚基金会早在2014年就出资1.8亿港元支持植物蛋在香港发售。

有投资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李嘉诚在人造系列产品的投入独居慧眼,很早就已经开始布局。”而李嘉诚本人也曾公开表示,随着全球人口增加,市场需要“更有效、更环保、更有素质”的食物选择,故拍板投资。

“素质”是人造系列产品的关键,有专家向记者表示,人造肉和真肉本质上都是蛋白质,但除口感相仿,营养比例构成还是有差距。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彭澎坦言,“此类食品亦称为素食肉,主要从豆类植物中提取蛋白质,通过蛋白质和纤维分离工艺,最后物理加热、冷却、加压制成,需要在其中添加脂类、香精和色素、维生素等。”彭澎表示,国内素食肉其实早就上了百姓餐桌,只不过国外类似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凤毛麟角。

记者也发现,围绕素食肉、蛋的加工,国内外产业化发展的进度不尽相同,国内涉及相关生产的公司多为中小微企业。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部分人造肉加工生产商注册资本仅2万元人民币,且少有企业获得资本关注;而在海外,人造系列产品却备受资本关注,如美国素食肉生产商Beyond Meat就在前不久登陆纳斯达克,加上此次受资本青睐的Impossible Foods,越来越多的替代食品创业公司应运而生,并吸引了全球风险资本的支持。

据CB Insights统计,截至目前,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和Memphis Meats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科技食品企业,累计融资金额已达9.3亿美元。而他们的支持者除了知名的风投机构和个人,也出现了像泰森、嘉吉等肉制品巨头。

人造肉领域部分公司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CB Insights
 

事实上,所谓人造肉的“素质”还体现在对环保的贡献上。有分析指出,人造肉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畜牧业生产的肉类会消耗大量土地、粮食作物、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而如果改成从植物中直接获取蛋白,就可以跳过动物养殖环节,节省相关生产资料。

可见,在投资人眼中,人造肉不仅是素食品的高阶版,也是低碳环保理念在食品生产领域的新探索。在这样的产业“素质”背景下,市场前景备受各方关注。据美国市场调查咨询公司Marketsand Markets的研究报告,2018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约为46.2亿美元,预计将以每年6.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3年将达到64.3亿美元。

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有望达到64.3亿美元
数据来源:Marketsand Markets

 

高阶版培养肉每磅成本一万块

然而,未来五年市场价值有望达到60多亿美元,这样的规模在当前“独角兽”横行的投资界算不上是富矿。有分析指出,从消费者接受程度、成本、技术、道德法律、食品安全等角度出发,人造肉离规模量产还有较大的路程。

固利资本投决委员会主席黄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市场供需是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但目前国内消费者接受程度较低,国外企业尚没有公司创造出丰厚的利润。“目前部分人造肉成为所谓替代真肉的选择,但实际上,并没有因此遏制肉类价格的上涨。”黄平表示,即便有替代的需求,但属于个性化消费,并非消费者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据记者了解,为了快速打开市场,相关人造肉公司正在加大营销力度以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国外公司尤为如此。比如,美国知名汉堡连锁店A&W Canada在2018年就通过电视、数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而Beyond Meat是其核心供应商,二者拟在人造肉加工、制造和销售方面形成品牌价值互补,吸引更多消费者。

但即便如此,Beyond Meat依然是营收成倍增长,却至今尚未盈利。2018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全年营业收入6.04亿元、同比增长169.89%,净利润亏损1.95亿元、同比下降5.57%。公告解释称,随着新产品不断推出以及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但由于仍处于成长期,需要持续在研发、供应链、营销上投入,导致持续亏损。

可见,龙头企业在追求无限接近真肉口感及营养配比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不容小觑。彭澎告诉记者,国外此类人造肉企业与国内不同的是,“头部公司正加紧对培养肉在材料和技术上做改进和突破。”他指出,如果简单做豆制品加工,则与真肉差别较大,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涉及功能性蛋白质替代、脂肪组织细胞模仿以及其他真肉组织细胞添加,“就与真肉相差无几了,如果这些企业能够穿越研发投入的消耗期,后期产品在性能、安全上过关,才是人造肉经济发迹的开始。”

如彭澎分析,作为新兴的技术,成本毫无疑问是一大障碍,这一点在实验室的研发经费体现得尤为突出。目前,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生产的人造肉已经实现商业化,部分品牌汉堡商家的下游供应商就是他们,随着规模效应的持续提升,价格也有望进一步下降。但需要指出的是,涉及上述彭澎介绍的实验室培养肉要想达到商业化阶段仍需时日。据CB Insights统计,截至2018年1月,头部公司Memphis Meats打造一磅培养肉需花费2400美元(至少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造价显然太过昂贵。

不过,正如Beyond Meat的经营策略那样,依托渠道拓展,抢占全球市场份额,至少在发展初期,借助资本的力量可以实现薄利多销,为今后量价齐升做足前期准备。黄平告诉记者,网店既是盈利的来源也是触角,全球化布局过程中,亦可发现不同地域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大热度地带的持续投入。但他也指出,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本,“虽然毛利率不低,但持续拓展网店以换取流量的做法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复制。当前资本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帮助企业优化研发的同时,搭建更广域的全球销售网络体系。”

更多创投新闻,请关注外光锥创投(微信ID:waiguangzhui)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人造肉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