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经济学家孙立坚:为什么有钱的人对自贸区更感兴趣?

复旦发展研究院 2017-06-28 22:47:19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编者按:

日前,经济学家、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在他最新一期的“立坚每周说”上,发表了题为“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新探索”的讲座。期间,他谈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使命和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他提到,今天自贸试验区的本意是要把实业做强,然而最先进驻自贸区的企业反而在做金融。本来是要给更多人机会,现在反而是大企业和有钱的人对自贸区更感兴趣。老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多少自贸区带来的实惠。自贸区变成了给富人锦上添花的游戏

一、 上海自贸区的使命

目前,中国自贸区的格局是“1+3+7”,最早成立的是上海自贸区,其次是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区,随后又成立了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以及陕西等7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范围包括金桥、外高桥、洋山港和浦东新区自贸区,共120多平方公里。中国的自贸区虽然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它们拥有很多改革先行先试的特权,11个自贸区都有一份负面清单,不在负面清单内的业务都被允许进行实验。

1

上海自贸区是改革开放的特区

上海自贸区不仅仅是进行自由贸易,本质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特区,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都在自贸区试行。如果说邓小平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1.0版本,那么,可以说上海自贸区则是2.0版本。

首先,经济改革面临着很多问题,既得利益者以及权贵群体的存在,使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非常艰难。邓小平采取的策略是以对外开放倒逼改革,而自贸区是这一策略的延续。通过自贸区的开放倒逼国企和金融改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年为了进入全球市场,中国通过保税区的补贴效应让中国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如今美国已经开始对中国政府这种通过补贴来推动贸易增长的模式采取打压的战略,中国的贸易伙伴也可能跟随美国一起来打压中国的发展。为了获得自己的话语权,这一次中国接受了世界的规则,选择了开放的方式。

其次,贸易只是一个手段,最关键的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提升核心竞争力。订单模式已不再可行,中国要由制造走向创造。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致使企业无法充分释放自己的活力。而相比于过去重政府、重政策、重预期而言,自贸区这个平台更加重企业,重创新,重开放。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扮演着最主要角色,外资和民企都可以进来,进而倒逼改革。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非深圳莫属。中国伟大的企业大多诞生在深圳,华为、腾讯、大疆、华大……深圳拥有最好的商业模式,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倒逼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提高竞争力。创新的模式不是强行规划出来的,而是在开放模式下自然形成的。企业家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做出更具特色和富有效率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第三,过去的订单模式积累了巨大的以美元计价的财富,这些资金无法在中国进入新一轮的运作。外汇压着中国央行投放了本不该投放的人民币,甚至干扰了中国的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国内的美元只有投入美国市场,购买低收益的美国国债。

这次,中国要把大国货币主导权的获得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同时放在自贸区的探索中。同时,中国要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规则建立的窗口期,再次入世。自贸区要和一带一路以及亚投行一起来推动中国的全球化战略。

2

上海自贸区是补短板的试验田

中国必须接受国际标准,让自贸区成为中国补短板的试验田。

消费能力不足是中国最大的短板。中国40%的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城镇化和工业化都没完成。内地人都希望进入基础设施完善、教育资源丰富和医疗条件优越的沿海城市,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沿海地带生活成本节节攀升。比如在上海,老上海人已经买不起上海的房子了,上海的房子几乎都是成功的新上海人和周边城市的商人所消费的。过高的生活成本让很多人难以在这个城市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为了确保不会因为生活成本上升而被迫离开这个环境,于是出现了过度理财。此外,由于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诚信和道德滑坡等原因导致中国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有旺盛的消费能力的人不敢信任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在中国消费。这导致中国出现了一种怪象,没钱的消费不起,有钱的不敢消费或跑到出国去消费。

因此,中国的好企业要通过好的产品将需求从国外找回来,并培育本国需求,吸引有实力的人消费自己产品。中国要开放,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做出好的产品。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马上和欧美对等开放。如果马上全盘接受欧美的高标准,中国的企业会彻底失去竞争力。产品标准的提高,知识产权付费,环境保护开支,都是新的开支。中国要在自贸区先实行高标准,然后慢慢扩展到其他地区。同时,自贸区进口的产品可以享受更优惠的关税政策,比如自贸区的平行汽车的价格比传统4s店便宜15%~20%。因此,自贸区可以将部分海外消费能力转移到国内。

二、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挑战

1

执行层面的挑战,

自贸区在执行层面遇到了很多障碍

首先,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相冲突,中央政府的政策发送的往往都是指导性的而不是具体可实施的政治信息。自贸区之间还是抢订单的模式,地方政府还是停留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往往用更优惠的政策来吸引投资。过度的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

其次,缺乏相关的法律,自贸区的很多事情触及到能不能做的问题。虽然自贸区拥有先行先试的特权,但是法律不是儿戏,今天自贸区的很多业务都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大家都是踩着红线探索,由业务能力强不强变成了敢不敢做的问题。中国急需围绕自贸区的改变建立更加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且有效地付诸实施。

第三,对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认识存在偏差。上海有自己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人才结构,上海自贸区能做的业务,其他自贸区不一定能做。不能因为其他地方做不好,就认为上海的做法有问题。没有一项业务是可以完全复制推广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禀赋。各个自贸区应该根据自己的禀赋做自己擅长的业务。

2

金融创新的挑战

要素价格超调效应与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扩大与利益冲突,监管漏洞与金融危机,是自贸区金融开放所面临的三大挑战。

中国经济不缺钱,问题出在实体经济。中国作为大国,不可能长期靠成本廉价抢订单,要靠自己的能力让订单来找你。今天自贸区的本意是要把实业做强,然而最先进驻自贸区的企业反而在做金融。本来是要给更多人机会,现在反而是大企业和有钱的人对自贸区更感兴趣。老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多少自贸区带来的实惠。自贸区变成了给富人锦上添花的游戏。

在自贸区内,审核变得简单。但是放开以后,很多人弄虚作假,利用贸易投资的平台做假的投资,把资金变成美元输出海外。这个漏洞出现后,自贸区强化了监管。但是由于现在的监管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加强就回到了过去的管制模式。每单都让外管局审核,搞清楚去海外收购的目的是要把钱转移出去还是真的去并购。这样自贸区便利化的体验变得很糟糕,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外管局的监管却越来越严。

三、政策建议

首先,上海自贸区去应当做自己擅长的业务比如金融服务,从而发挥自身优势。上海做出的成果直接让其他地方分享,而不是在全国的自贸区复制上海的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的复制会导致同质化和资源浪费。

其次,监管模式要创新,现在的监管变成了管制。比如FT账户管理,管好一本资金来去的账,至于公司在什么地方成立,业务怎么做,就放手交给企业。同时,要好好甄别自贸区的金融业务,分清楚为实体服务的金融和投机的金融,不能让自贸区成为金融套利的重灾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转载自复旦发展研究院(微信公众号:fudanfddi)。

专家简历:

孙立坚,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一桥大学商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人,比利时鲁汶大学应用经济系博士学位评审组成员、日本中央大学中国金融讲座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金融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以及比利时鲁汶大学应用经济系客座教授、日本一桥大学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 编辑 杨欢

原标题:孙立坚: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新探索 作者:孙立坚 文章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责编 杨欢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孙立坚 自贸区 上海 经济改革 金融业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