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姜超:与其量宽 不如降息

每日经济新闻 2014-09-18 00:45:58

市场传闻央行向五大行定向SLF5000亿元,期限约3个月,近似于短期一次全面降准,数量政策再放水,有助于缓解季末流动性紧张。

每经编辑 姜超    

◎姜超

市场传闻央行向五大行定向SLF5000亿元,期限约3个月,近似于短期一次全面降准,数量政策再放水,有助于缓解季末流动性紧张。

2014年以来,回购利率R007均值和波动率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2013年12月央行推出SLF,指出当隔夜、7天和14天回购利率分别高于5%、7%和8%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向央行申请SLF操作,以“探索常备借贷便利(SLF)发挥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新股发行、假期因素均可能导致短期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SLF有助于缓解季末流动性紧张。

在我们看来,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是粗放式经济,信贷、M2等数量指标对经济有显著影响,因而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超储率,进而影响货币供应。而今去杠杆是存量经济,数量指标基本失效,而价格指标影响与日俱增,因而未来央行应将更多通过利率的方式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实体经济需求。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症结是债务超增,原因是货币与经济增速脱节,因而提供超额货币对经济无益,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年内多次量宽基本无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负债率持续上升,成为经济的最大隐患,尤其以企业和金融部门为最,两者与GDP的比值均超过100%。其核心原因是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的脱节,意味着提供超额货币对经济无益,只会增加负债率。 若继续采用数量政策放松货币,按照央行2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说法,如果M2增速远高于GDP名义增速,会推高全社会债务率,债务负担与融资需求相互推动会推高利率,使得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事实上,今年央行已经多次采用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包括多次定向降准和万亿PSL,但均对降低融资成本作用有限。

而导致当前经济全面下行的核心原因在于利率高企,而今中国GDP名义增速已经降至7%左右,而贷款利率与GDP增速基本相当,意味着企业加杠杆基本上得不偿失,也体现为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持续下滑。居民房贷利率也在7%左右,导致了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产生了对地产泡沫破灭的担忧。

国际经验表明,为应对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降息是唯一选择,甚至降低至零利率。美国零利率量宽之后,经济出现明显复苏的势头,意味着低利率与经济转型并不矛盾。

高利率往往会刺破地产泡沫,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日本央行在1989年5月将维持了2年多的超低利率从2.5%上调到3.25%,之后连续4次上调,到1990年8月达到6%。货币紧缩导致M2增速从1990年平均11.68%的水平大幅降到1991年平均3.66%的低位,直接导致了地产泡沫的破灭,房价暴跌重创了日本经济,至今仍未能恢复。为应对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降息是唯一选择。

观察所有发生地产泡沫破灭的发达经济体,诸如美国、日本、欧元区等,均已降息至零利率。尤其是美国,经过零利率和量宽之后,经济出现明显复苏的势头,意味着低利率与经济转型并不矛盾。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央行的确不应干预银行的贷款利率决策,但可以降低回购利率,并通过其影响城投债、国开债等市场无风险利率,进而对银行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促使其调整大企业、居民房贷利率,最终会传导到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等风险资产配置。

从今年回购利率的大幅下行看,国开城投等无风险利率的下降趋势明确,而居民房贷等低风险利率未来也有望下降。因此,通过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将引导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改革转型提供有利环境。

我们建议降息,并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建议改革应该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展开,只有经济主体有了正常投资消费的动力,改革才更有可能成功。

(作者为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姜超 市场传闻央行向五大行定向SLF5000亿元,期限约3个月,近似于短期一次全面降准,数量政策再放水,有助于缓解季末流动性紧张。 2014年以来,回购利率R007均值和波动率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2013年12月央行推出SLF,指出当隔夜、7天和14天回购利率分别高于5%、7%和8%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向央行申请SLF操作,以“探索常备借贷便利(SLF)发挥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新股发行、假期因素均可能导致短期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SLF有助于缓解季末流动性紧张。 在我们看来,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是粗放式经济,信贷、M2等数量指标对经济有显著影响,因而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超储率,进而影响货币供应。而今去杠杆是存量经济,数量指标基本失效,而价格指标影响与日俱增,因而未来央行应将更多通过利率的方式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实体经济需求。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症结是债务超增,原因是货币与经济增速脱节,因而提供超额货币对经济无益,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年内多次量宽基本无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负债率持续上升,成为经济的最大隐患,尤其以企业和金融部门为最,两者与GDP的比值均超过100%。其核心原因是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的脱节,意味着提供超额货币对经济无益,只会增加负债率。若继续采用数量政策放松货币,按照央行2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说法,如果M2增速远高于GDP名义增速,会推高全社会债务率,债务负担与融资需求相互推动会推高利率,使得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事实上,今年央行已经多次采用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包括多次定向降准和万亿PSL,但均对降低融资成本作用有限。 而导致当前经济全面下行的核心原因在于利率高企,而今中国GDP名义增速已经降至7%左右,而贷款利率与GDP增速基本相当,意味着企业加杠杆基本上得不偿失,也体现为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持续下滑。居民房贷利率也在7%左右,导致了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产生了对地产泡沫破灭的担忧。 国际经验表明,为应对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降息是唯一选择,甚至降低至零利率。美国零利率量宽之后,经济出现明显复苏的势头,意味着低利率与经济转型并不矛盾。 高利率往往会刺破地产泡沫,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日本央行在1989年5月将维持了2年多的超低利率从2.5%上调到3.25%,之后连续4次上调,到1990年8月达到6%。货币紧缩导致M2增速从1990年平均11.68%的水平大幅降到1991年平均3.66%的低位,直接导致了地产泡沫的破灭,房价暴跌重创了日本经济,至今仍未能恢复。为应对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降息是唯一选择。 观察所有发生地产泡沫破灭的发达经济体,诸如美国、日本、欧元区等,均已降息至零利率。尤其是美国,经过零利率和量宽之后,经济出现明显复苏的势头,意味着低利率与经济转型并不矛盾。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央行的确不应干预银行的贷款利率决策,但可以降低回购利率,并通过其影响城投债、国开债等市场无风险利率,进而对银行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促使其调整大企业、居民房贷利率,最终会传导到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等风险资产配置。 从今年回购利率的大幅下行看,国开城投等无风险利率的下降趋势明确,而居民房贷等低风险利率未来也有望下降。因此,通过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将引导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改革转型提供有利环境。 我们建议降息,并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建议改革应该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展开,只有经济主体有了正常投资消费的动力,改革才更有可能成功。 (作者为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