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成刚:加强学前、家庭教育 不要迷恋“高精尖”

2013-03-06 01:41:02

◎成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近年来,“大学生竞聘掏粪工、硕士回乡种地”等消息不断震动国人信心,甚至曾有知名企业家公开发表读书无用的观点。针对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蔓延,社会各界都在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教育未达到我们的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部分国人迷恋大学以上层次的“高精尖”教育。教育经济学认为,不同层次的教育投资回报差异巨大,层次越低,投资回报越大,尤其是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但我们的实际教育投资与经济学规律相反,回报越低,投资反而越大。

根据2010年经合组织发布的《教育概览报告》,中国初等教育生均经费与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比例高达1:5.5。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类型——博士教育在中国迎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发展,2008年,中国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博士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用短短13年的时间走完了美国50多年的博士发展历程。全世界特有的政府财政资金设置的“博士后流动站”把国人对“高精尖”教育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博士后在我国被解读成比博士还高的学历。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国家财富基石——学前教育在我国近年来却面临着入园难、入园贵的突出问题。

其次,学校教育作用被无限放大。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具体指导者。虽然合格老师有相应的系列标准和考核程序,但什么是合格的家长却较少提及。我国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但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忙于工作,只把孩子交给学校了事,没有和谐的家庭环境,这些都将影响孩子的成长。

教育如何才能有用?让每个孩子获得有用的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能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教育投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授所起的作用会变得有限,因为学生在毕业时,他所学的知识很可能已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从“教科书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型迫在眉睫,只有教会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增加个人资产、改变命运,教育才能走上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民生服务,为就业服务的道路。

第二,强化公共投入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主要责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认为 “将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儿是对社会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提出 “投资幼儿保育和教育比投资任何其他阶段的教育都拥有更大的回报”。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努力提高幼儿入园率方面已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一阶段政府应保证早期教育得到合理而可靠的资金支持,让所有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国家未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第三,科学推进家庭教育工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著名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科尔曼报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发现家庭和同伴对孩子发展影响显著。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作用并不大,家庭能否培养孩子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是关键。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应提高认识,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强化政府的责任,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大力增加专项投入,开展系统的研究、广泛深入的服务,并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全国性监测网络,指导与督促各级政府、社会的家庭教育工作;创新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并最终建立起家庭教育工作的强大队伍。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