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家访谈

每经网首页 > 专家访谈 > 正文

华生:土地财政不消灭会动摇国家根基

上海证券报 2012-07-19 12:02:47

华生认为,下跌未必是坏事,有慢有快才有持续性。中国经济还有持续20至30年快速增长的潜力。

经济波浪式增长更稳定更健康

上海证券报:最新的二季度数据出来了,您对下半年经济走势有什么看法?

华生:上半年经济回落,既是外部经济影响的反映,也有经济主动性调整的影响,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不要经济速度高了就批GDP挂帅,速度刚低一点又开始悲观。我认为下半年经济会逐步企稳,全年GDP实现预定的7.5%的目标问题不大。

上海证券报:您如何看待今年经济回落?中国经济未来将呈现怎样一种发展态势?

华生:今年中央明确了稳增长、调结构的目标,我认为这样更符合科学发展观。“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定目标已经从“十一五”的8%降到了7%。高速增长和稳定发展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矛盾。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速度太高了安全和稳定系数就会降低。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但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都有过短暂的经济滑坡,增长速度甚至跌至5%、6%。因此,所谓持续高速增长并不排除经济增长速度出现高低波动,波浪式的发展才有持续性,才更加健康和稳定。

中国经济要想调整结构或者转型,短时期内在速度上做出一定牺牲,我认为是积极的。经济出现今天这种波浪式发展的局面,可以理解是为中国经济更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提供条件,而且有利于在国际竞争当中争取更主动的国际环境,不用在乎一年或二年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态势,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人口资源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中国经济会逐步降低增长速度,从原来的10%左右逐步向7%或8%,甚至5%、6%的速度缓慢回归;另一种认为中国经济还可以维系很高的增长速度,而且政府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保增长,用一好遮百丑。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四方面的推动:第一靠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30年以后已经开始衰竭,现在对外开放变成了对手之间的谈判和博弈;第二靠市场化改革推进,但改革在过去30年取得了长足进展后,剩下的改革难度大大增加了;第三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但在最近短短3、5年间,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中国人口红利逐步进入一个从增长到开始下降的拐点;第四是靠地方发展模式。地方政府这些年来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用廉价土地以及其他优惠条件吸引外部投资,而目前地方政府深陷土地财政陷阱。可见,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原来的四项因素都在衰竭。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秋天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为此,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以及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我个人认为2008年推出经济刺激计划是必要的。但是任何经济应对的举措都不是没有代价的。一个方面,刺激计划对社会和经济全面转型造成了若干中断甚至是倒退;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宽松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隐患。

尽管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那些制度性因素已经发生了一些基本变化,但也并不意味中国经济今后的高速增长就终结了。

改革关键点

城市化

城市化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上海证券报:请您分析下,未来20至30年中国经济要高速增长,靠的是什么?

华生:要靠调整结构和经济转型。

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失衡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跟现有发展水平的冲突。中国去年的人均GDP用美元计算已经突破了4000美元,一般来说,在这个阶段城市化的水平应该在60%以上,但我们名义上的城市化率现在是50%,其中还包括了1亿多农民工。因此,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是34%,也就是说中国只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即4.5亿人是真正的城市户籍人口,有三分之一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多半还没进城或进城了也没真正安居,另有三分之一是完全的农村人口。

从日韩等国实现城市化的情况来看,经济高速增长大致在城市化基本实现后结束,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它们的城市化率大体都到了75%以上,完成了国家的城市化转型,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中国人口资源的禀赋和日本、韩国非常相近,经济增长模式同属于东亚模式。中国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转型,基本上不会脱离这条道路。而日韩现代化转型中特别成功的地方就是他们在20—30年时间中,把大多数人口从农村搬进了城市,使其成为城市居民,同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保持了非常低的收入和贫富差距,他们在城市化完成的时候基尼系数大致在0.3左右,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开始时的水平,是相当成功的。

现在人们常常说调结构,但并不清楚调什么结构。其实中国现在最大的结构不合理,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面临最大的转型就是城市化的转型,是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安居,但这个问题现在并没有提到目前经济工作的首位。

前几年中央曾经提出新农村建设,这肯定是需要的,但是中国在这个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恐怕还不是新农村建设,而是新城市建设,是城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是大量已经和将要进城人口的安置。对于中国来说,城市化给我们提供的不是几百亿、几千亿的需求,而是几十万亿甚至百万亿级的需求,是结构转型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推动中国经济今后20、30年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一个最重要的历史阶段。

责编 赵庆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