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在路上

每经网首页 > 记者在路上 > 正文

这个世界还需要专职记者吗?—— 由曦论媒体系列(1)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0-20 14:30:19

  缘起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对生活总是充满了不安全感,不断思考“意义”这个狗屁的问题。这一次关于记者职业和媒体未来的思索也不例外,即使知道这很臭屁,但又不能回避,毕竟媒体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个世界还需要专职记者吗?—— 由曦论媒体系列(1)

  进入讨论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当下国内传媒的几个现象:

  现象一:如果你经常翻阅《新世纪周刊》和《财经》这两本中国最好的财经杂志,你会发现业内人士评论的思想深度要普遍高于记者的调查文章。

  记者理解问题本就不如浸润于产业之中多年的人士精熟,这无可厚非,但我们看到,即使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记者和媒介资源的《新世纪周刊》和《财经》,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也跟相关领域的业内人士有差距,来自本身之外的新鲜空气已不可或缺。

  现象二:韩寒出版《独唱团》杂志已非新闻,最近买了一本翻阅,立刻被书后的《独唱团》“人人都是记者”的项目所吸引,该项目给任何希望对某一事物进行报道的人一笔一万元的启动资金,项目的介绍词更是超酷:“你可以和加勒比海盗一起共度一个月,也可以跟踪拍摄一匹谁也没有见过的狼…..”。

  和同事说到此事,她说其室友已准备在申请这项经费,推而广之,国内对此项目有兴趣的年轻人不止一个,他们对报道事项的付出和专注一定是体制内的记者所不及的,两相竞争,高下立判。因此,《独唱团》创造超过百万份的发行量并非偶然,而其所走的开源模式更值得其他媒体思索和借鉴。

  现象三:微博的异军突起恐怕是近几年来中国传媒界和互联网界最让人注目的事情了,这个平台已经成为了重要公众话题的产生地。

  最近我在新浪注册了一个微博,新浪的朋友告诉我,微博写作的关键在与“参与”,参与大家的讨论,与传统媒体“中心化”写作不同,微博里讲究的是“去中心化”,用他的话来说,“就像是你和很多朋友在一个饭桌吃饭,你在饭桌上怎样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样也适用于微博,这里人人都有话语权。

  我的问题

  在分析完这三个现象后,一个问题突然地冒了出来,“这个世界还需要专职记者吗?”目下的我对此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判断的做出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理由:渠道垄断被破除、国民素质的提高。

  理解传统媒体记者的专职性首先要从渠道垄断入手。前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路径依赖使得话语权垄断在了媒体手中,而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渠道垄断不复存在。相比职业记者,大众的可支配时间更多、自由度更大、更接近事件真相,又更不容易被利益收买,同时,更多渠道的信源会使事态的全貌展现出来,上述种种都是传统媒体和专职记者很难具备的。

  除此之外,我始终认为记者的写作水平和知识见解并不是构成职业垄断的原因,其实记者这个职业本身就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知识力,而随着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从业的门槛更不复存在。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非记者人士的写作水平和知识见解比记者更要专业,拿韩寒《独唱团》中 “所有人问所有人” 的栏目举例,看过之后,你可能不得不为读者提问的直率和深度叹服;又有一次参加了某大学一讲座,大学生对于演讲者的提问也让我这个专业财经记者汗颜。那时,我就在想“当今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在哪,而媒体的未来又在哪里?”

  在我看来,渠道的构建,也就是为民众的声音建立平台是未来媒体的发展之路,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就此展开论述。
 

责编 杨军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