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兴市场增长从第一季高峰回落 第二季增长放缓

每日经济新闻 2010-07-09 09:58:00

  2010年第二季汇丰新兴市场指数(EMI)从上季的57.4下降至55.8。指数自第一季的两年高位回落至去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示经济增速开始放慢。

  最近一季,产出增长虽高于调查的长期平均值,显示增速稳健,但仍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平均水平。不过,令人鼓舞的是,金融危机发生后,服务业扩张速度首次超越制造业,显示经济整体增长日趋均衡。

  服务业的扩张率与上季录得的近两年高位持平,但制造业的增长率却从第一季的调查历史最高位大幅回落。

  “新兴市场指数”是根据对14个新兴市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所进行的19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调查编制而成,旨在及早对经济趋势提供最可靠的指标。

  带动复苏的出口增长于第二季出现放缓

  二季度新兴市场指数显示,自一年前产出恢复增长以来,经济首次出现放缓迹象,反映新订单增速趋缓,制造业出口尤甚。出口增速为去年第三季以来之最低,与上季的近调查历史最高值相比,有大幅回落。除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外,其它主要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都有下滑,其中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更是急转直下。

  出口增长放缓,制造业订单总量的增幅回落至一年来最低点。另一方面,服务业的新业务增幅温和上升,创两年半以来新高,但仍不足以抵消制造业的降幅,导致新兴市场产品与服务的新订单整体上还是有所减少。

  综观各主要新兴市场,巴西和中国的产出及新订单增长转弱,印度和俄罗斯则增速加快,而俄罗斯的复苏过去一直落后于其它几国。

  库存周期的刺激作用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商品贸易增长放缓,部分原因是库存周期的影响正在消减。在经济衰退期间,企业大幅削减制成品和投入品的库存量,其后随着销售好转,企业重建库存,两类库存都转趋稳定。衡量存货与订单量差距的新订单/库存比于上季达到调查历史高点,本季滑落至一年来最低点。因此,第二季生产用投入品的采购量增幅收窄(为一年来新低)。

  然而,尽管采购活动增长放缓,供货商供货依然存在拖延问题,且延误程度在本项调查历史上近乎是最严重,可见供货链瓶颈问题仍未解决。制造业订单数量增加,厂商产能无法应付,故积压工作量也连续4季上升。

  就业增长创两年半以来新高为提升产能以应对对商品及服务需求的增长,新兴市场的企业增聘员工,就业增长率居2007年末季以来之首。目前,就业已连升4季。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职位增幅较大,说明经济增长基础进一步扩大。事实上,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创两年半以来最高纪录,有助于抵消制造业职位增长放慢对整体就业状况的影响。

  各新兴市场的产出和新订单增长趋势不尽相同,因而就业增长也有差异。中国和巴西的就业增长放缓,而印度和俄罗斯则有改善,其中俄罗斯更是两年来首度出现增长,值得关注。

  价格

  价格压力在第二季略有减轻,投入和产出价格的涨幅均比创下复苏后高峰值的上季有所缓和。产出价格的升幅仍然非常有限,原因是终端市场需求疲弱,许多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难以把成本涨幅转嫁给顾客,盈利空间因此受到挤压。

  本季投入成本涨幅虽然有所缓和,但仍高于此项调查数据的长期平均值,尤其是在制造业,供应再现短缺,众多供应商顺势提价。不过,在中国,价格压力明显减缓,这对新兴市场价格的整体走势产生风向标作用。

  经营前景

  继上季之后,服务业对未来一年经营前景的乐观度在第二季再度下降,信心指数下滑至一年来的最低点。俄罗斯和印度对前景的看法虽有改善,但巴西和中国的信心指数有所下降,整体信心度因而此消彼长。数据显示,新兴市场的企业预计未来数月增长势头将普遍趋缓。

  多国政府采取调控措施 新兴市场增速放缓

  综观各市场,放缓迹象最明显的是中国和巴西。在过去数月,对经济过度扩张的隐忧令两国各自采取措施,以遏止经济过热,这似乎并非偶然。与之相反,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则继续加速扩张。

  毫无疑问,前期指数回升,全球库存周期逆转是主因。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世界各地的企业因担心再度出现经济大萧条而争相削减库存。事实上,此举对全球经济构成威胁,甚至可能触发经济崩溃;幸亏其后,各国出台大规模经济振兴措施,让市场重拾信心,在此过程中,企业也意识到不必对库存采取“焦土政策”。此后,工业生产恢复,国际贸易回升,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产出及新订单皆恢复增长。

  然而,全球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阶段。尽管库存周期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的内需却并无太大起色,因而难免影响新兴市场企业的出口业务,使之无法保持过去数月的增长势头。此外,由于发达国家即将进入若干年的财政紧缩期,国际贸易可能将会更趋疲弱。在一定程度上,汇丰新兴市场指数已反映此发展趋势——过去数月以来,制造业新订单一直承受下行的压力。

  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前景再度变得不明朗,对此,新兴市场能否独善其身,继续维持复苏步伐?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来自服务业。在最近一季,服务业活动持续走强,说明即使制造业步履蹒跚,新兴市场的内需仍能保持稳健。另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则与通胀压力减轻有关。新兴经济体早前对通胀颷升的忧虑南南贸易重铺丝绸之路或许正开始消退。在第二季度,投入和产出价格的上涨压力都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现在实施更凌厉的紧缩政策的迫切性也许减弱了。

  新兴市场指数除了提供一些具体信息之外,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支持新兴市场今后继续走强的若干重要因素。有别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大多都摆脱了曾影响其发展的巨额债务的遗留问题。这是个有利因素。正因如此,在未来几年,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应不至于像发达国家那样受制于财政拮据。此外,新兴经济体还有更多具体的机制可以支持其发展。

  首先是贸易。说到国际贸易,我们往往容易联想到中美之间或者印度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然而,近年来,贸易增长最显著的区域却是新兴经济体之间。除一、两个较特殊的例子以外(最明显的是中欧国家,通过加入欧盟极大地加强了与西欧之间的贸易联系),今天,新兴市场互通贸易的程度比以前更为显著。若说,我们正见证古老的“丝绸之路”的现代版本,也许并不为过。在上世纪大部分时间,这些国家或地区彼此间的商贸活动似乎已非常淡静。

  第二个重要发展趋势与资本流有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经济先是承受了日本经济停滞所带来的影响,继而又要应付亚洲金融危机。这容易让人以为,全球贸易行将崩溃,各国最终都会受到冲击,但事实上,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日本和很多亚洲其他经济体成了廉价资本的来源地,而这些低成本资金最终流向西方股票市场,触发了一轮高科技投资热潮,也推动了生产力大幅提高,但同时也令资产泡沬在2000年破灭。如今,相同的逻辑也许可反过来套用在当前的形势上——西方各国经济停滞不前(伴随低利率政策),鼓励了资金东移南流,新兴市场会因此得益(尽管,新兴经济体的决策者需要慎重应对资产泡沬的风险)。

  第三个主要发展趋势则与商品价格有关。当西方国家面临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际,商品价格持续攀升,这是近年较为明显的一个变化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及其它主要新兴市场的消费者对全球商品的定价力日趋增强。然而,在此过程中,新兴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也引发全球收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从以商品消费为主的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以商品生产为主的新兴经济体。今天,对许多新兴市场而言,中国经济前景的重要性超过了美国。换言之,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汇丰的最新调查显示,新兴市场虽然尚未完全脱离发达国家的影响,但对于发达国家出现的各种状况,新兴经济体的绝缘能力正逐年增强。另一方面,许多新兴市场的决策层对经济增长过快和通胀压力都存有顾虑。对此,最新指数或可为此前众说纷纭的经济过热问题带来一些值得宽慰的解读。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责编 Cheng.Xu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