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新一轮金融开放呼唤深化中国金融改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显示图片

金融行业一年一度的全景扫描——11月22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9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金鼎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在主论坛发表了题为《开放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的主旨演讲,指出2018年以来的新一轮金融开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义相当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金融开放。”

她还指出,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背景下,金融领域竞争加剧。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效率是一切问题的核心。新一轮金融开放呼唤深化中国金融改革,这需要建立改革的新范式。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旧范式不适应当前发展态势

开放和金融改革是分不开的。张承惠开宗明义:如果只有开放没有改革,这个开放一定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不会有很稳健开放的效果。

中国开启新一轮金融开放,在张承惠看来,这相当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金融开放,是第二次重大的金融业对外开放,过去一些核心的,不愿意开放的领域现在基本上都放开了。“这一轮的金融开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她强调。

张承惠认为,直接影响就是,使得中国金融领域竞争加剧,因为大量的外资机构进来。

在她看来,在竞争加剧下,中国金融机构有自己的优势。一个是本土优势,本土金融机构熟悉中国的客户、中国的企业、中国的政府。另一个是金融科技的先发优势。

从多年发展情况来看,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体现出优势。外资银行在银行市场的占比是下降的,外资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的份额只有2%左右。“看起来并没有对中资构成威胁,我认为问题不能这样看。”张承惠提醒。

为什么多年里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没有太多的竞争力,张承惠认为,其实在于我们在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做的还不够。但是这一轮开放不一样,首先允许控股,不再限制外资机构持股比例了,其次对外资金融机构设立一些分支机构,过去一些显性和隐性的限制也取消了。外资银行为什么在市场上做不好,比如当初入市时就规定,定期存款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现在这个限制从100万元放到50万元。

在这样的开放的背景下,张承惠指出,外资机构未来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机构产生真正的冲击。因为外资机构相对中资机构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她认为未来金融领域真正的竞争,是来自外资的竞争。“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就要开始!”

中资金融机构未来在竞争中能不能取胜?张承惠明确指出,竞争力和效力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在开放的背景之下,我们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新一轮金融开放需要建立改革新范式,旧范式已不适合现在的态势。

中资金融机构要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旧范式是怎样的一种范式?张承惠对此细细阐释:

第一个特点是,四十年金融改革中,追求规模、速度基本的导向没有改变,小而美的中资金融机构相当少,基本都是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本都是这样。

第二个特点是,金融机构种类越多越好:分业经营、按业务内容发放牌照。中国持牌金融机构,都在向其它的领域扩张的过程中争取越来越多的牌照。

第三个特点就是父爱母爱并存。十年前,当时中国的银监会主席手把手地教银行,如何做普惠金融的信贷,如何发展小微企业。

第四个特点是,风控是自上而下。由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提出要求,从外部向内部讨论风控体系的建设。“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动力,会不会有好的效果?”张承惠认为真正的风控应该是内生的风控机制。

第五个特点是关门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开放相当有限。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金融体系是脆弱的。

在此基础上,张承惠提出了金融改革发展的新范式。

第一,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成为真正独立的、能进能出的市场主体。这一点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最初推动国企改革的时候就在讨论。中资的金融机构不是独立的,而且能进不能出。出不去就没有流动机制,最后越来越膨胀,问题也会积累。

新的范式下,她强调要充分发挥微观主体的能动性,现在是跟着监管部门指挥棒走。“怎么样能让微观主体发挥能动性,这是我们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新的范式,目标是提升发展质量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竞争力,也就是真正发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果。

第二,以提升发展质量和金融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其实要做很多事情。她举例说,多层次资本市场,从高层到金融机构,再到研究机构、媒体,全社会都在说。但场外的股权市场、场外的债权市场,这些受到严格管制。如何让多层次资本市场真正发挥作用,她的观点是,不能眼睛只盯在A股的主板市场,更要关注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的联动。

第三点,政府如何当好“守夜人”?政府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营造一个金融市场各类参与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四点,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深度、广度、弹性),推进交易制度和交易机构的市场化。

第五点,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对内改革。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