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或为长期主线

显示图片

如果想要讨论“反内卷”到底是短期的题材炒作还是长期主线,我们就要分析“反内卷”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以此推断实施的力度以及未来对于行业的效果。

从数据表现上来看,从2022年到2025年,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量,一个部分是价。

如果去看量的话,我们去看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这可以看作是工业生产的变化,从2022年到2025年的前五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是3.6%、4.6%、5.8%、6.3%,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业生产维持了高增速,并且这个增速是一个上行的走势,从量上看工业生产的表现一直非常好。

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企业的利润增速持续下行,从2022年到今年的前五个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分别是-4%、-2.3%、-3.3%、-1%,因为我们的价格一直在跌。

现在光伏、钢铁行业中,其实有很多的企业都是在亏损边缘,甚至已经在亏损了。这些企业为什么会到现在这个境地,一边在生产,一边利润却在下滑?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产能周期,对于一些制造业企业,尤其像钢铁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它从设备投资到设备生产,再到最后钢铁生产出来进行销售的中间有很长的时间。所以设备的投资周期和我们的生产供需关系的节奏就出现了错位。

这就导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之前进行过大量扩产,产能得到了提升,但是需求并没有同步上涨,甚至于需求减弱了,那供过于求了就得降价。在降价的时候,大家会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我的价格下降了,我的利润被压缩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想要维持住企业的生存,就会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去降低价格,只要比成本还高一点,就还有一定的利润可以获取,从而进一步扩大产量,对于个体而言,这更加有利于个体的生存,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囚徒困境。

个体企业会不断地进行“内卷式”竞争,压缩价格,压缩利润,把价格甚至压缩到成本价附近,以获取个体企业的生存空间。但是大家也会意识到,如果真的到了完全竞争阶段,把销售价格压缩到成本价,没有利润可以赚了,大家就会被迫进行一轮去产能和去产量,从而导致产能从增长到下降,这个周期是跟随着从供弱于需然后到供过于求的演变的,也就是说产能周期是自发式且符合经济规律的行为。

从2023年到现在,有部分行业在行业倡导的情况下已经有了限产量、去产能的行为。但是既然产能、产量的变化是符合经济规律,甚至是自发性的行为,为什么政策还要做这件事情?为什么7月中央财经委开会之后,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认知程度会有大幅的提升?这也是我们刚才说的囚徒困境,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从自身的生存角度出发,企业会延缓去产能、去产量的进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为了保GDP、保就业,也可能会有补贴的政策来在这个区间维持整个行业,这对于整个经济来说是缺乏效率的。

如果我们想要通胀推到中性区间,比如说1%到3%的水平,得到正常、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话,我们需要尽量缩短自发式的去产能、去产量的出清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和行业自律进行集体的约束,比如水泥行业的企业相互之间协商好了,我们都不要再继续扩大产能了,我们也不要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去销售了,我们首先把价格抬到成本以上,各企业能够健康生存,价格不要反复。但有些企业可能会发现这时再进行低价竞争有利可图,这就需要外力进行约束,来加速产量或者产能出清的行为。

总结来说,这一轮“反内卷”政策的必要性非常强,并且高层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如果后续政策落地对于相关行业的供需格局有明显改善的话,相关行业的弹性和空间都是比较可观的。可以关注钢铁ETF(515210)、建材ETF(159745)、煤炭ETF(515220)、光伏50ETF(159864)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