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拼”字背后 成都的四股劲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8-09 13:44:03

7月27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举行,继续把“拼”字作为下半年工作基调的底色: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确保一季好于一季,下半年要好于上半年,全力冲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对经济大省提出了明确要求。省会城市,尤其是“万亿俱乐部”成员,龙头带动效力不可或缺。

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5.55亿元,同比增长3.0%,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排名第二。梳理上半年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成都把“拼经济”摆在了最突出位置。

7月27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举行,继续把“拼”字作为下半年工作基调的底色: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确保一季好于一季,下半年要好于上半年,全力冲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韧劲:扭转颓势

从5月的第三个周五开始,成都人进入了抢电子消费券的节奏。连续四波消费券之后,成都公布了“520”消费券促消费第一阶段的成绩:核销率达到94.27%。

这意味着6亿元264万张消费券,每发放10张,就有近9.5张得到了使用。这一“KPI”在全国也相当居前。

近五年来,消费对成都全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能达到33%,然而今年上半年,经过两轮疫情的冲击,消费增长疲弱尤其明显。

疫情稳定之后,成都发放消费券,希望重新点燃人间烟火。事实证明效果不错,6月份社消零的增速,已经比5月回升了5.9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非常时刻,往往需要更多的非常之举。

7月21日,仲夏之夜,“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作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原定于四川大剧院上演。但是又一波疫情突至成都,演出由线下转为线上,收取一元票价。直播当晚,全国超300万人次涌入直播间围观了舞剧。意料之外的流量,让人看到经济活力令人乐观的一面。

当投资、消费、外贸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极大考验着各省会城市的经济韧性。拼一拼,搏一搏,才能激活经济的一池春水。

上半年,“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北交所13条”以及24个企业服务专班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相继推出落地,奔着提振信心、助企纾困而来。该免的免、应减的减、能缓的缓、该通的通、能上的上,给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

与此同时,以产业图谱为引领,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施强链补链稳链靶向招商,成都的一批重大项目招引也取得了突破。

今年5月,华为成都智算中心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首发在成都拉开帷幕;紧接着的两个月,更是大事连连,腾讯未来中心项目正式落地,总投资20亿元的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开园,“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正式动工,成都市政府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宁德时代西南运营总部及成都研究院宣布落户……在目前的情势下,能拿下这些投资合作、能推动这些项目开工投产,是成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缩影。

最终的“成绩单”显示,成都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统筹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来之不易的成绩”。

从全国来看,成都上半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四川省来看,成都增速从今年一季度落后的态势到上半年整体实现反超0.2个百分点的水平;在已公布半年报的省会城市中排第二,在21个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排名第七,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三,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

上半年,成都拿下了增量,保住了“江湖地位”,为下半年开启了良好的势头。更重要的是信心的传递、干劲的延续。

巧劲:保住重点

时间来到下半年,成都为全年GDP增速定下的“7%左右”发展目标依然高悬。如何稳住经济大盘,实现年初制定的目标,成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如何实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地方面临的最大挑战。

成都判断,随着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回升,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经济复苏在疫情后也会迎来重要的窗口期、机遇期,为经济稳定增长打开空间。

“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利用好各类重大的机遇和政策利好,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针对下半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成都提出,坚定信心、决心把“拼经济”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戴着口罩抓发展,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拼,不是盲目蛮干,而是要讲方法重效益。精髓在于,抓住关键领域和节点行业,保运行、稳大盘,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从而实现经济倍数效益。

按照成都对下半年工作的安排,制造业被提到关乎经济和安全的重要位置,工业稳则经济稳。此前,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就写入了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这一次的市委工作会议之后,成都随即召开了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持之以恒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位势能级提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作为一座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66.37%的城市,如何推动“制造强市”的建设?成都准备“抓重点”。

整体而言,成都下半年将出台成都制造“1+7”政策体系,形成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大环境。

具体来看,成都提出,要加强30+5龙头企业的服务,抓好重点物资运输和原材料保供稳价,提高重点产品本地的配套率,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重点企业构建多元供应链,坚决保障重点行业的用电需求。

此外,这种“重点”还需多多益善。“力争全年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继续提升规上企业的数量”,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计划,提升工业企业能级,成都希望锻造一股“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

工业要“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则要“恢复发展”。

疫情之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文体娱乐这六类接触性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而它们又是服务业乃至全市经济的支柱,有数据显示,成都这六大行业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3%。

下半年,恢复这些关键领域的运转是关键。当前,疫情防控也在不断提高其科学性、精准性,在“分区管控”的前提下,成都提出“一些能够开放的小的服务型企业,就让他们开门营业,这也是重要的稳定就业的举措”。

至于农业,则要“稳产增收”。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是底线。推进高标准农田集聚区和现代粮油产业园区建设,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是“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责任。

干劲:储备项目

虽然上半年成都总体经济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但具体看投资、消费、出口的表现,离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按照成都对下半年工作的安排,不仅三次产业要齐头并进,“三驾马车”也要多拉快跑。

投资是支撑宏观经济的“定海神针”。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里,或许能够立竿见影起到稳增长的效果。

想让投资有起色,就需要“高质量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对此,成都手上握有两张牌——一张牌理的是存量,另一张牌谋的是增量,两者合力向重大项目的招引储备、落地开工、加快建设、竣工投产4个关键环节发力攻坚。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记者从成都市委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以来,全市投资增速出现了下滑态势,部分区(市)县的投资降幅达两位数。

下半年,为了扭转局面,成都提出要从存量着手,开展先进制造业建圈强链“百日攻坚”行动,并以“清单制+责任制”推进946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针对投资滞后单位、未开工和进度滞后项目开展分区分片蹲点督导,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不能只搞轰轰烈烈的签约仪式,最后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地”。

然后是增量的储备。拼,不是只顾当前,而是兼顾即期增长与长远谋划,给未来谋划发展的空间。

“政策窗口期”一词,在会上被多次提及。成都研判,着眼稳住经济大盘,近期从国家到省上,在重大项目审批、专项债下达等方面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大,“是我们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的黄金时期”。

所以,成都提出,下半年要用好“政策窗口期”,围绕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三大领域努力包装项目,加大向上争取的力度,抓紧上榜,争取更多的要素支持,从而帮助地方的经济运行迅速回到正轨。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和“活力器”。然而,今年以来,全市的消费也出现了下滑态势。

因为疫情的“后遗症”,不仅社会的供需、流动被限制,也给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带去了影响。如何提振消费,成都同样有两招,一招为了短期的提振效果,一招为了长期的挖掘。

上半年成都尝到了直接向市民发放消费券的“甜头”,下半年成都提出支持各区(市)县发放主题消费券。同时,在疫情可控的情况下,有序组织开展户外啤酒节、美食节等促消费的主题活动,进行24小时营业区试点,短期内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众所周知,消费低迷的原因是复杂的,修复更是缓慢的。成都的办法是提振节庆、会展、赛事等消费,聚焦一些消费节点加大多元化、高品质的供给,培育营造更多的新场景、新热点、新业态。

对于外贸,成都同样是两条路,一方面“稳存量”,一方面“拓增量”——做好外贸50强企业要素保障和跟踪服务,支持外贸龙头企业稳产增产;落实“外贸进口年”行动和“千户重点出口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供应链链主、贸易型龙头企业扩大在蓉布局。

实劲:服务全局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多轮散发疫情冲击影响,成都把“拼经济”摆在了下半年工作最突出的位置。

拼不拼?如何拼?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是关乎这一座城市的事。

从成都1.4万平方公里的视角来看,这里酝酿着两万亿的GDP,涵养着2094万的常住人口,不管是“土著”还是“蓉漂”都需要一个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都市,进而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以四川省而言,在全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新时代,成都需要做大做强,以“龙头”之势,辐射带动更多的兄弟城市,以成都都市圈的能量,做好全省的“主干”。

站在全国的视角,成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之一,肩负着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国家赋予成都的定位与要求。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拼,不是只顾自己,而是要立足自身胸怀全局,“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坚定信心、务实行动,打一场大算盘、算一本大账。

比如,成都不仅要发布政策,还提出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到达性、有效性。不仅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要把残疾人就业、农民工低保等纳入重点帮扶内容,做好精细化服务。不仅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要构建项目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能耗管理体系。不仅要控制疫情,还要对没有病例的区域尽量减少社会面的管控,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在成都安排的下半年工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还有一座城市为“人”服务多进化的一点,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

眼下,成都高举起“拼经济”的大旗,既立足当前稳增长,也着眼长远提能级。这一短、一长,是成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定下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无论是保主体、稳就业,扩需求、优供给,还是强产业、提质效,办实事、惠民生,都要“全力以赴”,最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市 成渝双城经济圈 四川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