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以社区为“支点” 成都“十四五”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5-07 15:13:39

《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期末,成都均衡、普惠、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高水平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成都常住人口已超2000万人,这是城市吸引力的成绩单,同时也给未来留下难题——作为全国人口规模排名第四的超大城市,如何满足这么多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为这么多人建造一座“幸福城”?

5月6日,《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期末,成都均衡、普惠、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高水平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跳起摸高,这座超大城市将如何完成“民生”这道题?

三大机遇与三大挑战

《规划》总结,“十三五”期间,成都公共服务发展迅速。具体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数据显示,到2020年,成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1%,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达到9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居住证积分制度建立健全,“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并轨运行。

迈入“十四五”时期,成都的公共服务建设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

机遇方面,其一是国家重大部署叠加赋能,为成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了政策动能;其二是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跃升,城市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奠定了发展基础;其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挑战也很艰巨。其一是人口发展带来的挑战,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总量达到2093.8万人,居全国第四,增量居全国第三,其中“一老一小”数量持续上升,共占常住人口31.3%,同时人口布局向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加速聚集;其二是城乡区域服务亟待协调,供给水平、基础设施差异明显;其三是服务需求出现了变化,人民期盼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

在“十三五”打下的基础之上,成都提出要“打造‘人民城市’幸福样本”——

图片来源:《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划分三类服务,推动“服务找人”

为2000多万人提供公共服务,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第一步。根据《规划》,成都公共服务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时期的发力重点是加强标准化建设、补齐短板、通过线上服务推动便利可及,以此提升基本公服的均等化水平。

其次是非基本公共服务,这部分的发展思路是让普惠性服务提质、扩容。一方面是加大供给,重点是针对“一老一小”的养老、托育的服务,采取公建民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另一方面是让价格更加亲民,加强价格监管,并建立健全伴随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的价格调整机制。

还有一个层次是生活性服务业,这部分的规划则是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规划》中提到,这类服务属于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和支撑,比如健康、文化、旅游、体育、家政就在此列,企业可以在这个部分创建优质生活服务品牌,匹配人民高品质、个性化的生活需求。

《规划》中特别提到,这三个层次的公共服务的界限范围,是动态调整的,“群众迫切服务需求纳入基本、普惠服务保障范畴”。

与此同时,在资源配置方面,成都提到了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观念转变。

具体思路是,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围绕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细化完善公共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挂钩、与服务半径挂钩的制度安排,逐步完善精准服务、主动响应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社区尺度,集成优质均衡服务

体系已经建好,关键是如何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的发展。《规划》提到,成都将在把握人口总量、结构、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推进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

在生育、教育、就业、卫生、养老、环境、民生保障、拥军、文化、全民健身、休闲服务、社区、法律等13个重点服务领域,《规划》都给出推动实现“优质均衡”的路径。

举个例子,“一老一小”在成都目前常住人口中达到654.5万人,占比逾三成,针对“一小”,如何“优质”?比如在0-3岁阶段,成都提出要发展家庭邻里式、小区嵌入式、职工福利式等婴幼儿照护服务,加上社区、幼儿园、企业等力量,加快补齐婴幼儿照护托位不足的短板。如何“均衡”?比如成都将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科学生育、养育服务;在义务教育阶段,成都提出完善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结合学龄人口增长趋势和分布情况,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也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多校划片,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措施;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针对“一老”,“优质均衡”的服务更加重要。鉴于成都市70岁以上中高龄老人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以及失能失智老人不断增多情况,《规划》中特别提到,要“重点为特困老年人、低收入老年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托养、护理服务”。

通观这13个领域公共服务建设的高频词,“社区”是其中之一,出现了105次——婴幼儿托育要纳入社区空间规划;要打造500个学习型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骨干;加快社区养老模式探索,构建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枢纽,打造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全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创建近零碳社区;年均建成社区绿道1000条;提升社区智慧化环境和生活服务配套;完善以救助管理机构为核心、以社区为终端的救助服务网络;建设以儿童友好社区为基础,以儿童友好单位为依托的全国先行示范的儿童友好城市;流动文化服务也要走进社区、学校、企业、乡村,每个社区还要建成至少1个美空间;“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也落到了社区;打造“社区法律之家2.0”版本,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成都将13项重点领域的服务都细化到了社区尺度,期望通过“十四五”的努力,在城市的最末端实现公共服务的集成,从而达到优质与均衡的目标。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