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回应每经:各国绿色金融定义有所不同,走向“一带一路”要有耐心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4-22 12:00:22

◎“在走向‘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有一定耐心。”周小川说,因为其他国家可能在如何定义绿色金融方面跟我们有所不同,所以绿色金融推向“一带一路”有一个过程。

◎转型需要过渡期,我们今后不再对燃煤电厂进行融资,但是现在有一些在建的项目还得做完。

每经记者 张蕊 海南博鳌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陈星

“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成为共建国家合作发展的成功实践。

4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新实践”分论坛举行,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参加了活动。

当前,推动疫后绿色复苏与低碳转型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核心关注,引导绿色投资是推进“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合作,将切实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就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向周小川提问:对于“一带一路”国家在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您有哪些针对性建议?

分论坛现场

绿色金融推向“一带一路”有一个过程

周小川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绿色金融方面,首先要把国内的绿色金融做好,然后逐步向“一带一路”国家推行。 

“因为绿色金融在各个国家的定义和给予的政策支持是不一样的。”周小川说,中国于2016年向G20杭州峰会提交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以促使各国在绿色金融议题上达成共识。 

周小川提到,在那之前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共同做了绿色金融的倡议,这些年来一直有比较多的进展,特别是国内绿色金融总量和占比走在世界前列,很多国家都很关注中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但是,在走向‘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有一定耐心。”周小川说,因为其他国家可能在如何定义绿色金融方面跟我们有所不同,所以绿色金融推向“一带一路”有一个过程。 

去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周小川认为,像这样的事件,将催生全球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方面的觉悟和理念。

“这种觉悟和理念也会逐步深入人心,到发展中国家、到‘一带一路’国家,甚至到发展程度不够的一些国家。”周小川说,随着这样的推行,绿色金融从概念、标准、政策衡量、支持上慢慢可以形成一个系统。 

而在绿色基建方面,周小川提到,如果把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作为基建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公路、铁路、机场、电网、通讯网络、互联网所有这些基础设施基本上都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并且也没有特别的不绿色,“当然,具体采取的工艺和施工过程要具体分析。”

“所以比较突出的就是在能源、燃煤电力方面。”周小川强调,中国已经作出了庄严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在这方面迈出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转型需要过渡期

谈及国内的绿色发展态势将如何影响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项目,周小川表示,我们看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起的作用,这些项目粗分一下有三大类:

一类是互联互通,公路、铁路、航空、电力等。第二类涉及有资源的,不管是油气,还是其他的基础矿藏,它会面向全球供应。“还有一个很大的类别,就是帮助当地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的。”周小川说,这一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好它也发挥不了作用,这里面有很多中小企业,包括工业园区。 

周小川表示,当前如果转到绿色理念上来,这三类中最主要的就是燃煤电厂。他进一步解释称,修公路或者搞无线通讯包括电网等,这些都没有特别突出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其他对环境的影响,所以真正影响大的就是燃煤电厂。 

周小川说,中国如果对外宣布以后不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燃煤电厂进行融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也是非常大的信号,会在绿色发展、气候变化中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不过周小川认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电力需求,是因为经济发展要依靠它,所以一定要看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

他举例说,如果那些国家有天然气,天然气的发电碳排放当然比烧煤少很多;有的国家既没有水利资源又没有油气资源,其他的发电方式也不一定行,所以当前阶段还得选择煤电,这要根据具体国情加以区别。 

说到跟国内的关系,周小川坦言,经过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发电设备能力确实不错。“但实际上也是可以不断进步的。”周小川说,如果我们调整政策和发展策略,在“一带一路”沿线解决发展中国家电力需求方面仍旧能够大有前途。

但是转型也需要一个过渡期,我们今后不再对燃煤电厂进行融资,但是现在有一些在建的项目还得做完。”周小川强调,总体来讲,这个过程很明显是一个健康的过程,也表明了中国发展的理念和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承担的责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