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超万亿 原因为何?是否会造成财政赤字?专家解读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3-09 00:06:29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是我国的惯例做法,也是统筹财政资源、跨年度调节资金的重要手段。

◎央行表示,人民银行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不会增加税收或经济主体负担,也不是财政赤字。

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编辑 陈旭    

3月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为增强可用财力,今年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 

作为监管部门,央行1万亿元的利润从何产生?为何要上缴结存利润?为何不是财政透支?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央行要支付利息;而公开市场操作中的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再贷款,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则是央行的收入来源。

温彬称,央行利润上缴财政是有法律依据的,也是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普遍做法。这也体现了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政策协调作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民生等方面会发挥积极作用。

央行利润上缴是国际通用做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并提到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据悉,央行是上缴单位之一。

央行为何要上缴结存利润?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是我国的惯例做法,也是统筹财政资源、跨年度调节资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国烟草总公司、中投公司等,人民银行也是上缴单位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九条“中国人民银行每一会计年度的收入减除该年度支出,并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的规定,人民银行上缴利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

上述负责人表示,中央银行利润上缴财政,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行做法,《美联储法案》《日本银行法》《英格兰银行法》都有类似的规定。 

温彬也表示,央行利润上缴财政,的确是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普遍做法。例如,美联储在遭遇次贷危机的时候,也曾采取相应操作,获得的收益最后也都上缴了财政。

对于央行利润的产生来源,温彬表示,央行也有资产负债表。从负债端看,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缴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而央行也会支付金融机构相应的存款利息。这是央行主要的支付成本。

“同时,从资产端来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比如逆回购、MLF、再贷款等基础货币的投放,也会产生收入。最主要的是,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坚持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个原则做好外汇储备管理,外汇储备收益比较稳定,也是这次央行上缴收益的主要来源。”温彬称。

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最新一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138亿美元,连续第10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之上。

专家:与财政赤字货币化有本质区别

在央行上缴利润的同时,市场也有人士提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财政赤字货币化”?

央行表示,人民银行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不会增加税收或经济主体负担,也不是财政赤字。

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结存利润按月均衡上缴,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稳定,体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联动,共同发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世纪疫情发生以来,为应付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在财政政策措施上,我国一直预留政策空间。对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暂停上缴利润,以应不时之需,是预留的政策空间措施之一。

“有关机构因此形成了一些待上缴的结存利润,这些结存利润应该上缴。考虑当前与长远,在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情况下,经按程序批准,今年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了2021年以前形成的部分结存利润。这些资金安排用于大幅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帮助地方财政特别是县区财政缓解减收压力。上述转移支付资金将纳入直达机制管理,快速精准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上述负责人表示。

温彬表示,在目前我国赤字率较上年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央财政仍有足够的收入来应对支出。财政部也提到,这些资金安排用于大幅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帮助地方财政特别是县区财政缓解减收压力。

温彬认为,从性质上讲,这与财政透支和财政赤字货币化有本质的区别。这也体现了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政策协调作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民生等方面会发挥积极作用。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