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观冬奥·向未来丨对话主创设计:惊艳亮相的冬奥会“冰丝带”是如何出炉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2-06 09:43:55

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张海妮    

 4761864528980990976.jpeg

对城市而言,标志性的体育场馆,应当是人们探访一座城市体育激情与文化记忆的窗口,而不应是“格格不入”的奇观。

 北京冬奥会开幕,历时三年由3360块曲面玻璃幕墙搭建而成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因其晶莹剔透的造型及变幻万千的光影在社交媒体火热“出圈”。

 “冰丝带”由顶尖体育建筑设计公司Populous(博普乐思)操刀设计。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起,Populous已连续参与14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规划设计,曾设计完成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温网公开赛中心场、伦敦O2演艺中心、杭州亚运会马术中心等知名建筑。

 作为本届冬奥会新建的唯一大型永久性室内场馆,“冰丝带”与周边的“鸟巢”、“水立方”相得益彰,一起占据了北京的“奥运中轴线”。“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源自哪里?其内部又隐藏哪些领先世界的“黑科技”?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对话Populous中国区执行总裁常雅飞。

 “‘冰丝带’流线型的外立面在展现速滑运动精确度、节奏感和戏剧性的同时,更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记忆,将在奥运会后以赛后遗产的形式继续服务本地居民。”常雅飞向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从举办大型赛事,到开发建造大型场馆,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冰丝带’标志着中国体育场馆建设迈入到现阶段的一个高峰。而下一阶段,一座城市体育场馆与体育赛事的发展需要真正走向市场化、商业化,更加注重体验和收益,才能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体育消费需求”。

4312150144612113408.jpeg

1月30日,哈萨克斯坦选手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进行训练,备战北京冬奥会比赛。图片来源:新华社

5665199975225391104.png

“最中国记忆”的外观设计

1403974609663828992.png

这条别出心裁的“冰丝带”,其设计构思源于一份独特的中国记忆。

担任Populous中国区执行总裁的常雅飞,也是速滑馆的项目总监和方案主创之一。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对京城传统冬季游戏的儿时记忆,为“冰丝带”的概念设计贡献了诸多灵感。

 “这个游戏就是‘冰尜’,也称作‘冰陀螺’,是小孩子常玩的冰上游戏。童年时,每当寒冬来临,在什刹海公园的冰面上,总有一群孩子高兴地围着一个个冰陀螺抽打玩耍。”常雅飞回忆道。

 “陀螺飞速旋转跳跃,闪烁的光线看上去像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它契合了速滑运动员在冰上的运动特点,似乎有着无限的能量与可能性。于是,我将这份浓浓的中国记忆融入到了最初的场馆设计之中。”常雅飞说。

6853418431757686784.jpeg

“冰丝带”设计稿。图片来源:Populous供图

 常雅飞脑海中的另一份中国记忆,进一步促成了“冰陀螺”的重要蜕变。

 常雅飞自幼就受到家族事业的耳濡目染,他的祖父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父亲是敦煌当代石窟创始人常嘉煌,一直致力于敦煌石窟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

 “小时候,家里人常常在家作画,敦煌壁画的灵动与轻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记得奶奶给我讲的故事,石窟壁画上的飞天,并非身生双翼,而是凭着绚丽的飘带自由飞翔于天际。这个意境,刻在了我的潜意识里,为后续的场馆设计提供了重要灵感。”常雅飞说。

 最终,Populous设计团队在此前“冰陀螺”的概念上大胆延伸,克服各类设计及施工难点,为场馆外立面打造出22条旋转流动的光带,将冰面和场馆形态巧妙结合,“冰丝带”惊艳亮相。

8112268995918124032.jpeg

“冰丝带”设计稿。图片来源:Populous供图

 在常雅飞看来,建筑设计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不在于画图,而是对于建筑的深刻理解——如何将建筑融入周边的地理环境及文化环境,并将其转化成一个灵感、一种理念。“冰陀螺”演变为华美的“冰丝带”,实现了中国文化记忆在体育建筑中“写实”到“写意”的完美诠释。

5808424735746329600.jpeg

“冰丝带”外景。图片来源:Populous供图

5665199975225391104.png

“最观众友好”的观赛环境

1403974609663828992.png

这座有“冰丝带”之称的场馆,赛时将承担起速度滑冰等项目的竞技,有14块金牌将在这里产生,也是冬奥会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单个场馆。

 谈到最初从国内外66家公司脱颖而出,赢得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概念方案国际竞赛时,常雅飞认为:“我们参与过多届冬奥会,设计了多个速滑馆,深厚的技术积累及国际化的团队成为我们获胜的关键。”

 “我们在北京,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英国伦敦等团队密切合作,同时还借鉴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林格托大道速滑馆(Oval Lingotto)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菲什特奥林匹克体育场(Fisht  Olympic Stadium)的设计经验。”常雅飞告诉记者。

 除了美轮美奂的外观,速滑馆在设计过程中也就其实用功能进行了周全的考虑,打造出“最观众友好”的观赛环境。“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在为这座城市带来最优秀设计方案的同时,为决策提供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常雅飞说。

 速滑馆整体呈椭圆形设计,一方面能有效利用空间以容纳12000名观众,使其同时满足国际奥委会(IOC)和国际滑联(ISU)的所有赛事技术要求。另一方面,该设计有利于让速滑刀的每一个动作、声响能被椭圆赛场的每一个观众看到和听到。看台最顶的边缘沿椭圆平面形成一条起伏连贯的空间曲线,环形看台和双曲面屋顶完全包裹比赛场地,营造出热烈的赛场氛围。

1459979584073188352.jpeg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部。图片来源:新华社

Populous设计团队利用一个约33.5米高的裸露结构,构建出了美妙的形状。“玻璃幕墙完全是透明的,所以从里面往外看景致非常不错。场馆周围是一个广场,还有自然景观,这是特意设计的,为了让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感受。”常雅飞表示。

 “除了观众坐席,我们团队还专注于为场馆设计各种便利设施,包括用于场馆检修和停车的两层地下结构等。”常雅飞补充道。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冰丝带”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赛事体验性也进一步增强,在观赛、体验、训练等方面亮点诸多。目前,速滑馆已建立起“AI+AR”智能室内定位导航系统,通过手机软件终端,直观展示出场馆看台、卫生间、零售店等位置信息。观众输入坐席号码后,软件可提供精准到座位的立体实景导航。

 此外,基于5G技术的云网雾端架构,场馆还可提供“8K+VR”包厢服务、低延时视角定制等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观赛服务。

5665199975225391104.png

 “最精准智慧”的场馆控制

8889407558171277312.png

对冰上运动项目而言,场馆冰面温度的精准控制是赛事顺利运转的关键所在。温差越小,冰面越平整;硬度越均匀,越有利于运动员滑行。

 经过中国科研团队的反复钻研攻关,“冰丝带”最终成功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冰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成为全球首个使用该技术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实现了最精准的温度控制。与此同时,这项造冰技术,还实现碳排放接近于零,写下了奥运史上又一项第一。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在效率和能耗上是非常领先的。赛时,冰面赛道的温差将精准控制在0.5摄氏度,以保证冰面硬度一致,减少外界因素对于运动员滑行水平发挥的影响。”常雅飞介绍称。

 与既有体育场馆在硬件运维等领域增加技术设备体现智慧化不同,“冰丝带”致力于实现整体场馆的智慧化,涵盖了工程建设、赛事保障、赛后利用的“全生命周期”。比如在工程建设阶段,场馆应用BIM技术、机器人技术,先后破解了索网屋面、幕墙系统等建设难题。

8602031037679797248.jpeg

“冰丝带”夜景。图片来源:Populous供图

记者了解到,“冰丝带”整体的智慧化离不开一颗由北京建院和中科院软件所联合研发的“超级大脑”——在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数据后,场馆做到了“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

“有感觉”指的是,场馆建筑布设各类物联网传感器,以多种网络方式实时捕捉室内外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等场馆运行数据;

 “会呼吸”指的是,通过场馆屋顶气象站实时数据,场馆可根据空气质量主动吸入空气开启室内新风系统,根据室外光线强弱自动升降电动遮阳帘或启闭大厅灯光;

 “有记忆”指的是,“超级大脑”会记录场馆各项运行指标,经数据挖掘分析后,主动提出场馆各空间合理运行参数,降低场馆耗能;

 “会思考”指的是,“超级大脑”会根据不同比赛场景、竞赛需求、观众数量、防疫形势,自动控制座椅送风系统、制冰温度、场地除湿系统、屋顶电动开窗系统、防疫消杀系统。

 据悉,这颗“超级大脑”支持毫秒级的管控。重要模拟数据响应时间仅24毫秒,5万点数据查询时间为0.82秒。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有一颗“中国芯”,全部基于国产技术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080140877444958208.png

记者手记|年味的家国记忆

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式拉开大幕,满目绿色在鸟巢中央涌动生长。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充满了令人激动神往的生命力。

如果我的新年记忆有坐标的话,冬奥会开幕式将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个。

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当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再次响彻的时候,我和守在电视机前的家人,突然被一种奔涌的情绪所触动。这种浓郁的情绪,久未谋面,却又倍感亲切,直击肺腑。

我们一起数着每个代表队的人数、调侃着不同国家的服饰风格、讨论着世界各地的“俊男靓女”……就和2008年的那个夏天一样。

我们一起感受着24节气倒计时的浪漫、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冰立方逐渐破碎的华美、冰雪五环最终的完满……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场景,仿佛潮水般从电视里涌出,不断激荡起我们的共同记忆。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奥运会就如同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世界走了进来;透过这个窗口,共同记忆涌了出来。

从写实到写意、从过去到未来、从鸟巢的前卫设计到冰丝带的中国印记,一个个闪耀的奥运建筑不仅烙印了中国家庭的共同记忆,更是一个大国愈发自信的印记。

记者:谢陶

编辑:张海妮

视觉:刘青彦

排版:张海妮 李垚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