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文化金融需要把握文旅产业规律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2-23 18:28:56

2021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于12月23日在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金融助力双循环格局下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从融合的角度提出当前文旅发展的三大支撑,即城乡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

每经记者 李玉雯    每经实习编辑 刘嘉魁    

2021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于12月23日在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金融助力双循环格局下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联合举办。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在会上演讲时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升级,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他从融合的角度提出当前文旅发展的三大支撑,即城乡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可通过特色文化产业联结

孙若风指出,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是涉及中国城乡两件大事,都贯穿着文化旋律,尤其是在保护城乡文化、维护城乡肌理方面异曲同工。在他看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可以通过特色文化产业联结在一起,兼顾到城乡不同的功能与优势,形成合力。具体而言,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二者相互呼应,可以形成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前店后厂”。城市是“店”,乡村是“厂”。城市占有人流、信息流、物流等优势,乡村则为城市提供源源不竭的产品、服务、原材料、人才。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城市对于乡村的功能有变化,比如电商平台直接将乡村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购买特色文化产品,砍去市场中间环节,但城市“线下”功能和聚散效应是不可替代的。如能借城市更新之机,把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元素或符号嵌入进去,可以丰富老城区的文化内涵,为老城区寻找保护利用特色文化与获得经济效益的新平衡。

二是“前沿后方”。城市是“前沿”,乡村是“后方”。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就是城市引领文化的潮流与风尚,乡村则是本土文化的源泉和蓄水池。城市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节奏具有同步性,与外地文化交流多,反应快,因而变动性强。城市与乡村的快与慢、动与静、变与不变,构成了一个区域文化发展的张力。

三是“前呼后应”。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城乡文化关系是城市“呼”,乡村“应”,但是,以城促乡的模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已经演变成了城乡互促。无论是城乡更新还是乡村振兴,文旅的介入应多采用“三针”:插针(见缝插针)、扎针(针灸)、绣针(绣花功夫)。

文化数字化到数字文化需要创意转换

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孙若风表示,政策层面出台了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科技创新相关文件,聚焦智慧文旅关键技术,丰富和优化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监管中的运用。

但仍需要注意跨越几道鸿沟,比如,尽管相关部委很早实施数字文化工程,图书馆、博物馆等相继启动数字化工作,但仍与产业拉大了距离;有关部门在启动数字文化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不能让乡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乡村还是被甩下来了。

不仅如此,这次疫情暴露出老年人群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少有获得感。必须从加强文化内容入手,解决目前智慧文旅一些死角问题。加强文化创意,从文化数字化到数字文化需要创意转换,不要做把资源从线下移到线上的搬运工。他进一步解释道,“创意体现在数据采集利用上,也体现在采集与利用过程中创意发挥;体现在文化内容融合,还体现在展示文化内容所开展的项目、活动上;体现在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也体现在文化与数字化合力向外融合。”

此外,要加强文化情怀。“互联网具有扁平化、普惠性、民主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即便是面对人机互联、万物互联,我们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出发,也赋予了这样的过程更多的人文光泽。”孙若风表示。

同时,孙若风提出,文化科技融合还需要关注文旅装备、标准化、科技力量下沉等方面。

他表示,文旅装备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文体康旅装备,在科技水平方面,与世界上处于跟跑、并跑、领跑共存阶段,在制造业上有突出优势,总体上“大而不强”,有很大发展空间。近年来已有文化装备企业陆续上市。围绕文化装备,传统领域企业与相关行业正在相向而行,进一步壮大了文化装备制造业的实力,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

标准则是质量强国的抓手,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孙若风解释道,标准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保质量,就是保证人民群众享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二是促共享,标准是相互对接的基础,是打破壁垒的前提;三是求安全。标准化改革深入推进,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加大制定“国标”、“行标”力度的同时,推动、引导制定“地标”、“团标”,鼓励企业分享标准。标准已成为文化企业的轻资产、软实力。

此外,科技力量应该进一步下沉。文旅科技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基层,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在前沿。

文化金融需要把握文旅产业规律

在孙若风看来,金融是文旅产业的血液,随着文化产业兴起,特别是文旅融合的助推,金融介入文化产业已由政策引导转向金融机构主动介入。疫情下文旅产业受到冲击,金融参与也受到明显影响,但依然为资本看好。

“据深圳文交所观察分析,2020年文旅产业投融资概况是:融资数量631起,融资总额1.616万亿,文化科技领域融资金额同比增长约三分之一。技术推动内容创新是显著趋势,AR、VR技术和设备是文化科技领域的投资重点。”孙若风同时指出,文化金融需要把握文旅产业规律。

一是渐进,不能都求快。文化发展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文化资源积累、文化认识深化、文化心理适应、文化氛围形成等方面的基本节奏,又决定了文化发展节奏,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是分散,不能都求大。文化产业主要满足的是个性化需求,需求的分散性导致了产业的分散性,由此决定文化企业体量多数不大,而且大多数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是微利。

三是内容产业,不能都求易。内容产业的灵魂是创意,创意的得失决定了项目的价值甚至生死。还要特别注意对风险的掌握。首先是政治风险,产品和服务在内容上要健康、有益,至少是无害;其次是市场风险,作为内容产业,需要精准把握消费需求。

“渐进、分散、多风险,一方面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文旅产业的不足,另一方面看,处理得好,又未尝不是长处。具体说,有三长:即重在长效,重在长尾,重在长链。”孙若风表示。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500583138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文化金融峰会 文化科技 文旅产业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