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每经网首页 > 头条 > 正文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为完善全国碳市场提六项建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2-21 15:43:17

12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在线上举办“2021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绿色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委员刘锋发表了主题演讲《碳交易市场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他指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累计碳排远低全球平均,全国碳市场还需建设国际化碳交易体系,并提出六项全国碳市场完善建议。

每经记者 向江林  张寿林    每经实习编辑 刘嘉魁    

12月20日-24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在线上举办。

12月21日下午,分论坛之一的“2021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正式召开,该分论坛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作为支持单位,以“碳中和新局现实与路径”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方智慧,探寻产业绿色转型路径。

在论坛上,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绿色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委员刘锋发表了主题演讲《碳交易市场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他指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托占全部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仅为1.75%,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

刘锋提出,全国碳市场还需建设国际化碳交易体系,为对接全球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此外要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碳数据库,为推动合理的碳价提供依据。

中国累计碳排远低全球平均

刘锋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全球绿色发展从1988年开始,至今已走过30多年,期间经历数个重要阶段:从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成立,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制定“巴厘行动计划”,到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提出通过减少全球排放将全球温度升幅限制在2℃以下,再到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人为排放与清除之间的平衡,全球在面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而今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气候公约大会(COP26)又提出,最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全球净零,实现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的目标。刘锋指出,此次大会参与的国家为史上最多,取得的共识也史无前例,包括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和扭转土地退化现象,100多个国家将在2030年前把强大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量减少到比2020年水准低30%,中国和美国联合承诺将在关键的下一个十年促进气候合作等等。

从全球碳排放现状来看,刘锋说,目前中国是全球碳排放较高的国家,人均碳排超过全球平均,但累计碳排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刘锋认为,若中国未加入全球减排,那么全球减排也无法实现,因此中国的加入非常重要,同时也赋予我们非常大的责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重要的一个体现。

就目前承诺来看,全球有173个国家正在为碳中和努力,较去年增加25%,刘锋指出,全球在这种问题上愈加取得共识。

刘锋介绍,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国家实现了碳中和:不丹和苏里南。

刘锋团队统计,芬兰承诺2035年碳中和,奥地利和冰岛承诺2040年碳中和,德国和瑞典承诺2045年碳中和,多数国家定于2050年,中国向世界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定于2060年的除了中国,还有俄罗斯、印尼、沙特阿拉伯等8个国家,印度为2070年。

今年我国进入全国碳交易阶段

如何减少碳排放,刘锋介绍,国际上通行两种思路,一是碳排放权交易,二是征收碳税。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下,政府确定最终排放水平,市场决定碳价。部分企业有剩余的碳排放权,这就有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刘锋介绍,通过金融手段,可将这一权利变成金融产品,在市场中交易。这就形成了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市场中交易碳排放权的局面,这是全球很多国家目前在做的。

碳税定价机制下,政府指定碳价,市场决定最终排放水平。碳排得多,征税就多,碳排得少,就为其减税甚至予以相应的补贴激励,从而对碳排放进行调控。

刘锋提出,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我国目前暂未明确出台碳税政策,但已经在发展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截至目前,全球已运行的碳排放权市场共有24个,另有8个碳市场正在计划实施,其中包括哥伦比亚的碳市场和美国东北部的交通和气候倡议计划。自2005年以来,碳市场所覆盖的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的比例扩大到之前的三倍,即从5%升至16%。

纵观我国碳市场发展,2005至2012年,参与国际区域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2013-202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今年,进入全国碳交易阶段。

从中国的碳排放市场来看,刘锋介绍,我们是自下而上进行统计,对纳入配额管理的生产机组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从企业到当地政府逐级上报到国家生态环境部,加总确定体系排放上限。从交易主体来看,目前仅覆了盖发电行业,因为发电行业涉及的就是能源,相对容易测量。未来将逐步纳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航空等其他行业。在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上,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后期根据国家要求逐步引入并扩大有偿分配比例。

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成交情况来看,刘锋指出,7月16日开市时,价格接近50元人民币,至今近半年时间,总体上价格呈走低趋势,目前大致维持在40元/吨附近的水平,而欧洲市场的交易价格接近100美元。从市场活跃度来看,目前参与度并不是很高,日交易量多数在500万吨上下。

创新更多金融产品 完善全国碳市场

未来我国将有超过100万亿元的投资涉及绿色发展,从全球来看,这一规模将是数百万亿美元。刘锋表示,更关注通过哪些方式来投入这一领域。

从中国目前的金融产品创新来看,主要是绿色信贷。刘锋介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余额达到1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3%,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

在绿色债券方面,我国目前发行规模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在债券用途上,清洁能源和清洁交通分别占22%,此外节能领域占比约17%,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占比约10%。

除此之外,刘锋指出,中国近年来持续发力其他金融产品创新,尽管体量相对较小,但一些案例显示效果不错。比如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均有尝试。中国保险业协会统计,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万亿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4亿元,发挥了绿色保险的风险保障功效。截至2020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于绿色投资的存量规模有5615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40%以上,但仅占2020年末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1.68万亿元的2.6%,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刘锋还介绍,我国的绿色信托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创新推出了多种绿色信托产品。主要包括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截至2020年末,绿色信托资产规模3593亿元,同比增长7.1%,当年新增规模为1199.93亿元;存续项目数量为888个,同比增长6.73%。绿色信托占全部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仅为1.75%,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最后,在对中国碳市场的研究基础上,刘锋提出多项完善建议。

第一,确定合理的碳总量控制,逐步增加有偿发放比例。

第二,实施行业差异化配额分配,扩大温室气体覆盖范围。

第三,建设国际化碳交易体系,为对接全球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推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第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丰富碳价格传输机制。

第六,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碳数据库,为推动合理的碳价提供依据。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500415532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12月20日-24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在线上举办。 12月21日下午,分论坛之一的“2021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正式召开,该分论坛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作为支持单位,以“碳中和新局现实与路径”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各方智慧,探寻产业绿色转型路径。 在论坛上,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绿色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委员刘锋发表了主题演讲《碳交易市场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他指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托占全部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仅为1.75%,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 刘锋提出,全国碳市场还需建设国际化碳交易体系,为对接全球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此外要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碳数据库,为推动合理的碳价提供依据。 中国累计碳排远低全球平均 刘锋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全球绿色发展从1988年开始,至今已走过30多年,期间经历数个重要阶段:从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成立,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制定“巴厘行动计划”,到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提出通过减少全球排放将全球温度升幅限制在2℃以下,再到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人为排放与清除之间的平衡,全球在面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而今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气候公约大会(COP26)又提出,最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全球净零,实现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的目标。刘锋指出,此次大会参与的国家为史上最多,取得的共识也史无前例,包括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和扭转土地退化现象,100多个国家将在2030年前把强大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量减少到比2020年水准低30%,中国和美国联合承诺将在关键的下一个十年促进气候合作等等。 从全球碳排放现状来看,刘锋说,目前中国是全球碳排放较高的国家,人均碳排超过全球平均,但累计碳排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刘锋认为,若中国未加入全球减排,那么全球减排也无法实现,因此中国的加入非常重要,同时也赋予我们非常大的责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重要的一个体现。 就目前承诺来看,全球有173个国家正在为碳中和努力,较去年增加25%,刘锋指出,全球在这种问题上愈加取得共识。 刘锋介绍,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国家实现了碳中和:不丹和苏里南。 刘锋团队统计,芬兰承诺2035年碳中和,奥地利和冰岛承诺2040年碳中和,德国和瑞典承诺2045年碳中和,多数国家定于2050年,中国向世界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定于2060年的除了中国,还有俄罗斯、印尼、沙特阿拉伯等8个国家,印度为2070年。 今年我国进入全国碳交易阶段 如何减少碳排放,刘锋介绍,国际上通行两种思路,一是碳排放权交易,二是征收碳税。 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下,政府确定最终排放水平,市场决定碳价。部分企业有剩余的碳排放权,这就有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刘锋介绍,通过金融手段,可将这一权利变成金融产品,在市场中交易。这就形成了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市场中交易碳排放权的局面,这是全球很多国家目前在做的。 碳税定价机制下,政府指定碳价,市场决定最终排放水平。碳排得多,征税就多,碳排得少,就为其减税甚至予以相应的补贴激励,从而对碳排放进行调控。 刘锋提出,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我国目前暂未明确出台碳税政策,但已经在发展大规模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截至目前,全球已运行的碳排放权市场共有24个,另有8个碳市场正在计划实施,其中包括哥伦比亚的碳市场和美国东北部的交通和气候倡议计划。自2005年以来,碳市场所覆盖的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的比例扩大到之前的三倍,即从5%升至16%。 纵观我国碳市场发展,2005至2012年,参与国际区域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2013-202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今年,进入全国碳交易阶段。 从中国的碳排放市场来看,刘锋介绍,我们是自下而上进行统计,对纳入配额管理的生产机组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从企业到当地政府逐级上报到国家生态环境部,加总确定体系排放上限。从交易主体来看,目前仅覆了盖发电行业,因为发电行业涉及的就是能源,相对容易测量。未来将逐步纳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航空等其他行业。在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上,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后期根据国家要求逐步引入并扩大有偿分配比例。 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成交情况来看,刘锋指出,7月16日开市时,价格接近50元人民币,至今近半年时间,总体上价格呈走低趋势,目前大致维持在40元/吨附近的水平,而欧洲市场的交易价格接近100美元。从市场活跃度来看,目前参与度并不是很高,日交易量多数在500万吨上下。 创新更多金融产品完善全国碳市场 未来我国将有超过100万亿元的投资涉及绿色发展,从全球来看,这一规模将是数百万亿美元。刘锋表示,更关注通过哪些方式来投入这一领域。 从中国目前的金融产品创新来看,主要是绿色信贷。刘锋介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余额达到1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3%,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 在绿色债券方面,我国目前发行规模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在债券用途上,清洁能源和清洁交通分别占22%,此外节能领域占比约17%,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占比约10%。 除此之外,刘锋指出,中国近年来持续发力其他金融产品创新,尽管体量相对较小,但一些案例显示效果不错。比如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均有尝试。中国保险业协会统计,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万亿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4亿元,发挥了绿色保险的风险保障功效。截至2020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于绿色投资的存量规模有5615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40%以上,但仅占2020年末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1.68万亿元的2.6%,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刘锋还介绍,我国的绿色信托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创新推出了多种绿色信托产品。主要包括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截至2020年末,绿色信托资产规模3593亿元,同比增长7.1%,当年新增规模为1199.93亿元;存续项目数量为888个,同比增长6.73%。绿色信托占全部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仅为1.75%,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最后,在对中国碳市场的研究基础上,刘锋提出多项完善建议。 第一,确定合理的碳总量控制,逐步增加有偿发放比例。 第二,实施行业差异化配额分配,扩大温室气体覆盖范围。 第三,建设国际化碳交易体系,为对接全球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推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第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丰富碳价格传输机制。 第六,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碳数据库,为推动合理的碳价提供依据。
低碳发展 绿色金融 碳交易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