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风险与回报不对称 高薪和责任险就能破局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2-04 23:37:14

◎为了降低履职风险,董监高责任险正被更多上市公司纳入购买计划。那购买了董监高责任险,独立董事失职就能够大大降低受处罚的风险吗?从“中外董事论坛”上专业人士的讨论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独立董事制度诞生时,(市场)就主要看重的是它的声誉机制作用。”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提出“声誉机制”可以约束独立董事的行为。而高报酬和责任险都不是解决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根本办法。

每经记者 李少婷    每经编辑 魏官红    

近日,A股独立董事接连请辞,市场的声音大致分为两方:一方认为,独立董事所承担的风险与其领取的报酬不对称;另一方认为,只会跟着大股东投票的“花瓶”独董们终于看到失职的后果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应当不低于董事会所有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为了应对独董离职潮,董监高责任险热度攀升,提高独立董事的薪酬也成为其中备选项。

市场对于独立董事的关注,是基于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在ESG投资热潮渐起的大背景下,公司治理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作为提高董事会有效性的重要一环,独立董事制度眼下走到了十字路口。

“解决董事会的有效性问题,首先要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近日,在由罗盛咨询(中国)、英国董事学会(中国)、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中外董事论坛”第四期(以下简称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教授指出,高报酬、责任险都不是提高独立董事有效性的根本性办法。

图片来源:罗盛咨询供图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郑志刚强调,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我觉得,(中国资本市场)有效的独董制度应该是,杰出的独董以曾经为优秀的公司服务为荣,反过来,一个优秀的公司应该以聘请到杰出的独董为傲”。

我国独董占董事会人数比例较低,董事会治理较流于形式

在安然事件及一系列财务丑闻后,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意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会计改革法案“萨班斯法案”(又称SOX法案),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增加独立董事。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立法要求董事会实现多元化。

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8月就披露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随后在2004年,证监会方面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肯定并完善了独立董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在董事会治理中,独立董事对董事会保持有效性十分关键。据郑志刚介绍,设置独立董事有两个基本目的,第一是增加公司治理的透明度,第二是在关联交易等重要的问题上出具独董意见,以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中国的董事会治理是偏形式上的,实际上还偏弱。”高明华已连续多年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进行追踪评价,他在论坛上发言时分析称,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有效性仍处于较差水平。

高明华分析了背后的五点原因,其中有三点都与独立董事制度有关。其一,董事长是董事会的“一把手”,而董事长基本由大股东派出,这就意味着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听命于大股东。其二,董事会和经理层高度重叠,董事会受到经理层的干扰较大,董事也不可能自己监督自己。

其三,中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较低,平均比例为36.23%,刚刚满足证监会要求的三分之一,“这些独立董事很大程度上是凑数而非干事的,董事会的角色基本上还是被少数人所控制”。

其四,独立董事有一半以上不是来自于经理人市场,而是来自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经理人市场有声誉传导机制,但在高校和科研人员占比很高的情况下,这样的声誉机制难起作用。其五,独立董事大都不具有履职的专业知识,也缺乏管理经验。

高明华明确提出,解决董事会的有效性问题,首先要提高独立董事的数量。

这也是业内形成的共识——董事会应当代表的是所有股东的利益,而这在独立董事占比更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实现。罗盛咨询合伙人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程原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英美的头部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数量在董事会总人数的占比已经高达70%~85%。相较之下,A股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要对董监高责任险寄予太高的奢望”

在理想的状态下,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的数量应当超过非独董的数量,并且独立董事应当最大限度避免同质化,在相关领域也应该具备足够高的专业性和高水准。

市场期待独立董事有能力且有勇气说不。据程原介绍,罗盛咨询曾在2016年、2019年对数十个国家、不同治理结构的数百名董事进行调研,其中,“有勇气做出正确的事”,“在适当的时候,乐于和敢于对管理层提出建设性意见”是优秀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关键特质。

罗盛咨询合伙人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程原 图片来源:罗盛咨询供图

业内一种观点认为,独立董事不是公司内部人士,很可能也受到“蒙蔽”,难以尽职。这也是在对失职处罚趋严的情况下,独立董事请辞的原因之一。

避免被蒙蔽,独立董事自身要先做足够的努力。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介绍称,其自1998年起在各类公司内任职董事,根据自身的经验,独立董事想要保持独立性,要保证做足够的事先调查,掌握一手的材料,以保持自己的话语权,再知无不尽、言无不尽,这样一来,尽到自己勤勉的义务,即便是公司出了问题,独立董事也有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的依据。

有超过22年独立董事任职经验的英国Tandem银行独立董事及英国董事学会董事导师Talita Ferreira也认为,独立董事在接受任职前需要做很多功课,如果不够了解,问责时承担的责任可能和薪资不成比例。

为了降低履职风险,董监高责任险正被更多上市公司纳入购买计划。而早在2001年,中国证监会披露的《意见》就写到,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以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致的风险。

那购买了董监高责任险,独立董事失职就能够大大降低受处罚的风险吗?从论坛上专业人士的讨论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郑志刚认为,董监高责任险更大的作用是心理安慰,鼓励独立董事等在履职中一往无前提出问题,“不要对董事责任险寄予太高的奢望”。

“董监高责任险并不能帮独立董事免除所有的责任,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失职了,是没有任何的损失补偿保险能够弥补独立董事承担的所有个人损失。”Talita Ferreira也表示。

在董监高责任险落地的过程中,独董责任的界定是个棘手的问题。

郑志刚认为,在关联交易、抵押担保等问题上,独董的责任是非常明确的,如果在这些领域内该说不而没有说不,在目前的监管处罚标准下,独董一定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在财务造假等问题上,有时候可能给到独董的材料就已经是造假之后的了,因而在此类责任判定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加强独董的“信号”作用,应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上保险治标不治本,巨额赔偿面前,提高薪酬也显得杯水车薪。那么,应当怎样鼓励并约束独立董事尽职,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程原经历了四届中外董事论坛,据她观察,目前业内对于“应该有一个独立董事的市场机制”已经达成了共识。

高明华在本次论坛中就提出,解决董事会的有效性问题,其一是要大幅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起透明的、可竞争的、职业化的独立董事“经理人市场”,透明意味着可监督,可竞争就意味着可替代,职业化意味着做不好就无路可退,必须勤勉尽职。在这样的市场上,声誉机制会发挥作用。

“独立董事制度诞生时,(市场)就主要看重的是它的声誉机制作用。”论坛中,高明华提出“声誉机制”可以约束独立董事的行为。而高报酬和责任险都不是解决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根本办法。发达国家的独立董事大都是成功人士,声誉是第一位的,担任独立董事仅领取少量津贴,而责任险是具有两面性的,对于不尽职和违规行为是不能通过责任险来免责的。

国务院原参事陈全生也认为,独立董事一般是成功人士,大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会更倾向于尽全力来维护自己的无形资产。

“声誉机制背后的核心是市场化的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上市公司和独董双方都是自觉自愿的,上市公司聘请独董本意就是希望对方来监督。”郑志刚认为,当前监管方面要求独董的数量占比必须达到三分之一,使得聘请独董成为“合规性”要求。

郑志刚建议取消独董数量占比的强制性要求,加强聘请独董的“信号”作用,让企业真正自觉自愿地聘请独董。“这个公司敢聘请那么多的独董,而另外一个公司一个独董都不敢聘,你可以想象,这向资本市场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投资者就可以清楚地判定,哪个公司的治理是过硬的、不怕外人监督的,而哪个公司是不敢聘请独董的,是可能有问题的。”

同时,郑志刚主张未来逐步取消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他认为,代表人诉讼制度无形中提高了小股东发起集体诉讼,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门槛。“在新《证券法》出台允许代表人诉讼到第一案康美药业的宣判历时1年半时间,而单是2020年一年,证监会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42件,其中又有多少问题公司最终遭到集体诉讼呢?”

此外,郑志刚提出,应当在独董薪酬设计上更加大胆,未来也许可以尝试允许上市公司向独董授予一定比例的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权来补充目前的固定津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独董履职行为内在化,成为像“股东一样思考”的激励下的独董自觉行为,促使独董关注企业长期发展,甚至在结束独董任期离开公司后,依然作为股东关心上市公司的未来。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665943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