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热评

每经网首页 > 每经热评 > 正文

每经热评丨共建北交所 寻找资本市场普惠金融的“中国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1-15 11:07:13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2021年11月15日,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北交所开市,首批81家上市公司正式与400万投资者见面。以上周五收盘价计算,在这些上市公司中,虽然有贝特瑞这样市值超900亿元的新能源材料小巨头,但更普遍的是市值30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总计有63家,占比接近80%。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发行价计算,10家新上市的股票总市值均在10亿元下,规模最小的同心传动总市值不到4亿元。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是北交所相比沪深交易所的重要区别之一。数以百千计的机构,数以百万计的个人投资者从沪深交易所来到北交所,面对完全不同的投资标的、“30%涨跌停板”等差异较大的制度安排,市场各方都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交易所和券商等会员单位需要应对流动性爆炸式增长对整体市场的巨大影响,确保市场平稳运行;上市公司则需要适应进一步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非理性波动;投资者们也需要调整旧有的投资思维,找到投资“更早、更小、更新”的上市公司的有效办法,真正分享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发展的红利。

脱胎于新三板的北交所,不仅仅要服务于上市公司,同时也要服务于基础层和创新层的7000多家挂牌企业,北交所是这7000多家企业在资本市场远航的“灯塔”。构建覆盖中小企业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中国方案”,是北交所的历史使命,也是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同时也是北交所发展面临的最难课题。

非常之功需非常之策,既是资本市场,更为彻底的市场化运作是北交所破局的应有之举。从交易所公司制、更宽松的交易规则等方面,北交所已走在市场化的前列,但未来需要解决的命题仍然紧迫且重大:融资端如何改革,融资工具如何创新,“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发行融资制度如何优化,决定了北交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也决定了北交所对新三板公司的吸引力。先开局,才可能破局。北交所正式起航,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找到答案。

沪深交易所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30多年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而北交所诞生于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投资者们在北交所不用踮脚就能采到的“低垂之果”并不会太多,这是北交所和沪深交易所的又一个重要区别。考虑到北交所公司处于更早期的发展阶段,面对的不确定性更多,这对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投资者应当有理性的认识。初创时期的北交所,比沪深交易所更需要专业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积极引入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投资者,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偏向长期投资,才能最大化北交所市场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北交所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