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杨再平:绿色金融对“双碳”目标的推动关键是要恰到好处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0-23 14:01:57

◎杨再平表示,应当让市场机制传导“双碳”达标产生的压力。如果大宗商品涨价不往下游传导,这实际上是有违市场规律的,碳达峰、碳中和所有的成本应该要全社会分摊。

◎杨再平认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不断创新。要支持金融工具的多样性,满足“双碳”目标多样性的需求。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陈旭    

10月22日,在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主办的2021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在《平稳双碳达标,有待绿色金融创新》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最近一些地方遭遇的拉闸限电事件意味着我们遇到“能源不可能三角”,也提示不能搞运动式、“一刀切”的减碳,而是要平稳地实现“双碳”达标,为此绿色金融要制定明确的、细化的目标。

杨再平认为,“双碳”目标不能没有金融的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过程将创造大量的投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每年需投入约3.9万亿元。

在杨再平看来,除了投入总量之外,绿色金融对“双碳”目标的推动,关键是要恰到好处。

平稳实现“双碳”达标要制定明确的目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多个省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部分地区甚至居民用电也受到了影响,而今年全国主要电网最高用电负荷明显高于过去五年同期平均水平。

在杨再平看来,拉闸限电和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了完成目标而主动限电成为一些地方的无奈之举。

要平稳地实现“双碳”达标,杨再平认为,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的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指标体系,而且要深入到各行各业。基础数据对减排任务如何分解,效绩考核以及碳市场的定价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把基础数据做实。“到什么时点,什么样的行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个问题要解决。”

杨再平强调,碳达标的技术通道包括能效提高、能源替换、碳捕获、产业调整以及数字升级。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

不过,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万元GDP消耗标准煤)0.49吨,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杨再平认为,这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空间。

“应当让市场机制传导‘双碳’达标产生的压力。”杨再平表示,大宗商品涨价不往下游传导,这实际上是有违市场规律的,清洁能源的成本更高,因此,碳达峰、碳中和所有的成本应该要全社会分摊。

支持金融工具多样性以满足“双碳”需求

在政策层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重要试点内容。

《意见》还提出推广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杨再平表示,现阶段企业在清洁能源利用开发、节能减排方面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仍然是绿色金融市场的主力,在信贷支持和风险防范方面具备优势。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1.8万亿美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250亿美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近期,市场主体已发行40多只碳中和债,规模超过100亿美元。

“要支持金融工具的多样性,满足‘双碳’目标多样性的需求。”杨再平认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不断创新。以欧盟为例,碳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碳期货、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式融资、碳配额托管、绿色结构性存款等。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碳市场的建设进程也将加速。2017年,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式启动,随着相关制度不断出台和完善,碳市场逐步发展与成熟,开发和参与交易的碳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碳金融交易日趋活跃,为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交易提供了更多机会。

杨再平表示,基于数字技术对相关投资项目风险调整收益情况的预测与监测,投资者对绿色投资项目的公信力不断增强,相应地,大众投资者也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末,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达到7700亿美元。我国五年前正式启动绿色债券市场,截至2021年2月23日,绿色债券发行只数合计为1159只,规模合计1.2万亿元人民币,今年2月上旬,首批碳中和债券(绿色债券的子品种)成功发行。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1

0